土地、疫情防治、融資是生豬養殖企業規模化擴張過程中遇到的三大難題。未來生豬板塊中的養殖企業要提升發展空間,亟需克服上述三難題。
土地資源是屏蔽中小規模戶擴張的首先障礙。當前生豬養殖行業快速擴張的主體是年出欄萬頭以上的規模化豬廠,因為豬廠擴張的主要障礙是土地,而當地一般能做到萬頭以上規模化豬廠的是當地“能人”。這些“能人”一般擁有廣泛的政府人脈資源,在拿地方面有一定優勢。當前處于業內第一集團的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如廣東溫氏、正邦科技、雛鷹農牧、河南牧原均在對外擴張中往往采取兩種模式:一是與當地能人合作;二是采取建立大型基地(大規模投資建立飼料、養殖、屠宰、肉食產業鏈以吸收當地勞動力就業)方式獲得當地政府支持,這樣有利于快速切入,占領稀缺的養殖資源。
相關資料顯示,年出欄1000-3000頭規模,需投資50-200頭能繁母豬,以平均每頭能繁母豬投資2萬元來計算,需要總投資100-400萬元,占地5-15畝,規模屬于中小規模投資。年出欄過萬頭的豬場,至少需要500頭母豬,占地至少40畝以上,需投資1000萬以上。在當地屬較大規模投資。一般沒有政府關系,很難拿到這樣數量的土地。
其次,中小規模企業在擴張中除了土地外,還有一個重要障礙是疫情防治問題。中小規模豬廠,一般難以吸收人才,養殖和防疫條件相對大型規模化豬場較差,養豬不僅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還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養豬廠長要懂養殖技術、動物營養、疫情防治、豬場管理等。在業內有一句話:養豬賺不賺錢看母豬,賺錢多少看仔豬。因此母豬的養殖情況與仔豬的存活率情況對豬場盈利水平至關重要,近幾年豬病泛濫,仔豬存活率普遍處于較低水平,當前盡管中小規模化豬場大量出現,但由于資金實力有限、防疫條件跟不上,中小規模化養殖廠的能繁母豬每年普遍能提供13-14頭成活仔豬,養殖水平及防疫水平的差距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盈利水平。
2011年豬價達到歷史性新高,但大多數豬場并未掙到錢或掙錢較少,主要原因是防疫水平不夠,在疫情來臨時,仔豬死亡率迅速上升。
第三,關于融資,今年管理層發布的“1號文件”中提出,將“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放心保)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觀察人士認為,實施目標價格保險制度有利于穩定生豬的價格,保障生豬養殖企業的基本利益。在農產品價格處于淡季時,價格保險制度能夠部分彌補種植養殖者的損失,降低企業和農戶的風險,有利于維持企業業績和現金流的平穩。
如果未來目標價格保險制度得以實行,則在生豬價格處于下降通道時,企業除了正常的銷售收入以外,還可以額外獲得一定的保險補償。這實際上穩定了企業的生豬銷售價格,一定程度上鎖定利潤。因此,生豬養殖企業的業績和現金流有可能將更加平穩,有利于企業的長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