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者飲食需求的不斷上升,消費者對優質牛肉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澳洲牛肉和小牛肉對中國的出口總量大幅攀升,達到154,833噸。其中,主要是草飼牛肉134,301噸,谷飼牛肉量20,531噸,需求最高的部位肉是胸肉29,960噸。中國成為澳洲牛腱子肉最大的出口市場,總量達到29,213噸。胴體出口也增長很多,從2012年的457噸增至2013年的16,186噸。
國內近年來對牛肉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受肉牛生產速度緩慢及前些年種群數量的逐步減少的影響,國內牛肉缺口較大。進口牛肉以其質優價廉的優勢迅速填充這一空白,導致牛肉進口量激增。雖然目前國內批準進口牛肉的國家數量有限,但進口量仍然驚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牛肉,原始的收購、屠宰模式將受到嚴重的沖擊,產能過剩的屠宰場利潤已經被壓縮至極限。規模化養殖企業抵抗市場波動的能力較強,但仍然受制于基礎母牛群體萎縮的掣肘,于是轉而向海外進口活牛。近幾年大手筆進口活牛的新聞時有耳聞,不禁讓人想問:我國的肉牛都到哪里去了?
農業領域規模化標準化的推廣已經宣傳了很多年,保護、補貼基礎母牛的政策也呼吁了很多年,但是在面對市場需求變化時,行業整體缺乏遠景規劃的弊端立刻被暴露出來。行業、企業、農戶多方利益被牽扯其中,牛肉已經不僅僅是口中一味食物,更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