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開始的豬價暴跌,是否脫離了生豬產銷規律的運行軌道,還是在下滑過程中出現了“剎車”失靈?湖北省物價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羅群林分析認為,10年來罕見的“旺季暴跌”,是生豬產能過剩的滯后反映:“主要還是我們這個(生豬)產能比較大。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生豬)生產方式在變,生豬規模化養殖的進展比有些決策部門
預計的速度要快得多。”
據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湖北省生豬存欄2566.07萬頭,能繁母豬存欄264.53萬頭,同比分別增長0.9%和5.2%。當年全省生豬出欄4356.43萬頭,出欄量比上年增加了175萬頭。
此外,湖北省2006年開始運用財政補貼大力推廣的標準化養豬“150”模式,對萬頭豬場給予百萬元“以獎代補”資金、以及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補貼等措施,吸引越來越多社會資本涌入生豬養殖行列。省畜牧局數據顯示,早在2011年,全省生豬規模化養殖率就已超過70%,到“十二五”末,這一比重將達到80%以上。
生豬生產規模快速擴大,大批低門檻進入的非專業投資者,根本沒有考慮消費端的變化,只能直面市場的無情。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由于8項規定的出臺、公務消費量減少,打破了常規性的供求規律。另外人們對肉食品的品種的消費可能有一些改變,引起了豬肉消費量的下降。”
消費端和供給端“此消彼長”,面對豬肉價格大幅度“跳水”的局面,生豬生產者已經作出反應。根據省政府2012年制定的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當豬糧比價連續2周低于5:1時,將適時啟動一級響應機制,采取財政貼息手段增加政府和商業儲備,情況嚴重時將向養殖戶發放一次性臨時飼養補貼。目前,湖北省物價局、省發改委等9部門正在會商,研究相關調控措施。
減少政府直接干預,讓市場成為調控的主要力量。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認為,應對生豬價格波動,要靠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強化信息引導提高市場預判能力,第二道防線才是政府“出手”托市:“第一道線是配合市場來做的,需要更加準確地預報、判斷供求信息、市場信息,這方面應該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光靠政府增加調蓄的話,一個增加政府很大的負擔,另外一個的話,它可能會導致市場信息的扭曲,不利于市場杠桿起作用。”
第三道防線,則是完善生豬金融市場建設。比如,創建畜牧業投資基金,通過現金+保證金的方式規避市場風險;或者通過農業訂單交易方式,實現生豬先賣后養等等。鄒進泰說:“另外通過政府的補貼啟動一些保險,對已經受了損失的農民給他一定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