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過去100年當中世界人口翻了四倍,這要求土壤和作物管理實現根本的改變,以便滿足不斷增長的全球食品需求。
在中國,食品保障問題正在推動一種混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在長期范圍內改變這一地區供應食品的方式。中國的食品保障將最終依賴于農業系統的專業化,這一點需要通過研究、教育和農業推廣服務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來實現,再加上從美國和巴西進口低價飼用谷物,同時中國繼續購買并建造一條全球供應鏈。
“飼用谷物進口可顯著提高豬肉價值鏈的效率”
“中國國內作物的產出效率前些年受到明顯影響”,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Dirk Jan Kennes說。“中國的農業以不可持續的、大量使用氮肥、作物對肥料養分吸收效率(氮吸收)低為特征。農業生產效率低還因為中國的每家農場的平均耕地面積低(限制了機械的應用),而且農民的知識水平相對較低。
在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下,中國的農業生產將實現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進。農民將有機會將集體耕地轉變為大規模的、專業的農場。反過來,這種”專業化“又將體現出更多的規模經營效益。
例如家庭農場的發展,重點放在較高經濟價值的農業活動上,例如集約化使用谷物生產與土豆、洋蔥等高價值作物進行輪作,以及發展畜牧業。
與此同時,中國的政府、科研機構、公司和農民一直在探索高效施肥的方式,并且已經有一些最佳實踐標準形成。然而,中國的肥料使用率仍然在加速,而當前的低水平氮吸收說明氮正在流失到環境中,并造成土壤和水的酸化、地表與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從氮吸收更好、肥料投入更低的市場進口低價值谷物可補充中國的國內供應。
例如,飼用谷物進口就可以顯著提高豬肉價值鏈的效率。中國生產單位豬肉的氮肥投入比美國高3.5倍。通過引進荷蘭的技術密集型畜牧生產模型,以及美洲的氮肥-玉米轉化效率,可縮小中國肥料與產出之間的缺口;并且通過這些方式,中國將能夠節省超過174,000噸的氮肥投入、1100萬噸的玉米,以及將近175萬公頃的土地,從而大大限制了環境破壞。
Kennes先生說:”中國對農業知識的獲取和研發以及購買并建造全球領先的農業貿易市場的興趣將會支持該國的農業發展,并且讓該國在東西方都發揮最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