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中國東南部暴發的H7N9禽流感疫情,讓關注大流感暴發的同行、媒體以及公眾,都屏住了呼吸。由于人感染H7N9后病死率極高——超過20%,這讓所有人都深感憂慮。
對于猙獰面目的H7N9病毒,社會輿論擔心:它能否因基因突變、重組等途徑,獲得人際傳播能力?如果存在這種可能性,那么平均來說,需要多長時間?
在已報道H7N9感染案例中,患者均存在直接的禽類接觸史,尚無人傳人的確鑿證據。此外,對H7N9病毒基因測序的結果也表明:當前,它的基因序列與已經研究清楚的、經典的人傳人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存在很大差異。
不過,2013年冬天開始的新一輪H7N9患者個案的暴發,再次讓人提心吊膽。H7N9病毒傳染給人的概率極低。
研究發現,H7N9并不是一種新病毒,此前早已經出現。而且,考慮到人與禽類廣泛接觸,H7N9病毒傳染給人的概率實際上是極低的。
不可否認,染病的人越多,病毒獲得人傳人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時候,科學家們確實會發現某些流感病毒株似乎已經具備了“非常接近”人際傳播能力。
但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從來沒有親眼目睹過,一種病毒株,首先在禽間傳染,然后轉變為禽人傳染,最后又逐漸轉變為人際傳染。這樣的典型過程從來就沒有過記錄。反倒是,一些原本只在動物間傳播的病毒,似乎一夜之間就很快具有了人傳人的能力。
我們課題組對H7N9病毒株進行系統生物學研究時,首先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即:2013年出現的可感染人的H7N9禽流感病毒,其兩個關鍵基因早已在別的禽類中突變為可感染人的狀態了。
這兩個基因分別編碼了對病毒傳染性具有重要意義的兩種蛋白質: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其中,血凝素(H7)負責和動物的呼吸道上皮細胞結合,幫助病毒進入細胞,該基因在2010年的湖南潛鴨(一種野生水鳥)中就已經突變,獲得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神經氨酸酶(N9)幫助病毒的后代逃離宿主細胞,以便感染新的宿主細胞,甚至在2000年時,在南昌的家鴨體內,就已經成功突變了。
這些發現表明,現在流行的H7N9也許并非是一種新病毒,早已經存在,早就在四處傳播。而且,回顧最初在中國浙江發現的病例,必須承認,那實在是相當偶然的一個病例。到目前為止,已報告的數據顯示,共約百人被感染,數十人死亡。雖然患病后病死率極高,然而考慮到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城市人口超過7億人,大多數城市居民非常喜歡在菜市場購買活禽,每天有難以計數的人禽接觸,被感染的人實際上是極少的。
綜合考慮,當前的發病頻率表明,H7N9病毒傳染給人的概率實際上是極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