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計劃從5月開始,在老城區試點禽類集中屠宰、冷鏈供應、生鮮上市,計劃10月擴大試點,爭取三到五年在全市杜絕活雞銷售。媒體介紹,試點范圍初步定為越秀區、老荔灣區,同時還有天河和番禺的一些片區,但具體試點范圍還沒最終確定。據稱,廣州市食藥監部門也正在制定相應標準,以保障生鮮禽類的品質。
廣州老城越秀荔灣等片區“試點禽類集中屠宰、冷鏈供應、生鮮上市”。大概是認為老廣州們人人都愛買活宰的雞鴨,生活觀念上也把活宰禽類視為“生猛”,預估“集中屠宰、生鮮上市”可能會未必順利。其實,這無非也是一種“想當然”的預判。事實上,“無雞不成宴”的老廣州們,早就敏感地判斷到,活宰雖然新鮮,但未必衛生。況且,請教很多入廚主婦也都回應說,現在吃雞是否活宰已不大重要,關鍵在于衛生和“雞底”要好!而所謂“雞底”,強調的已不是“活宰”了,而是雞的飼養時間是不是足夠、是不是“走地”(放養),“血統”上更接近本土農家雞等等,可見,市民的觀念并不保守,相反,他們更現代更為環保。
事實上,受H7N9疫情的影響,自去年底以來,廣州家禽消費量及批發價均大幅下跌。在此期間,廣州有一個家禽批發市場日均銷量由原來的16萬只減少到了11萬只,銷售價格也大幅下降。這表明,市民對健康的擔心,主宰著對活禽的消費過程和消費選擇。而“集中屠宰、冷鏈供應、生鮮上市”恰恰解除了百姓的后顧之憂。
在很多人看來,改變生活觀念從而改變生活習慣,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但是,環境比人強,只要新的家禽食物供應鏈價格穩定供給暢達,選擇生鮮家禽的廣州人,會更加不約而同。畢竟,選擇“放心肉”是趨利避害的本能,而政府檢疫的信用,更是不容低估。
在副食品供應鏈中,檢疫和價格調控體系實際都有政府之手干預的影子,而正是這種干預很大程度上給予百姓們一定的安全感,人們只要看到這種干預有效而高效,并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地運行,就會感到放心。但一旦這些體系被利益元素侵蝕,政府的信用就會受到挑戰,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也同樣受到挑戰。因此,“集中屠宰、冷鏈供應、生鮮上市”說到底還是以政府信用來背書一項市場改革,既然如此,不管這項改革是不是在老城區試點,也不管攤子是不是全面鋪開,其阻力多半不是來源于百姓的生活習慣,而是來自于推廣方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來源于這項改革不要成為變相的既得利益再分配或者形成某些壟斷寡頭。總之,活禽的“集中屠宰、冷鏈供應、生鮮上市”不僅僅是個安全供給的理念,還包含著復雜的市場管理和監督的制度設計,但愿,當這改革真正“上市”的時候,能夠擺脫一切利益糾葛,有利于普通百姓消費,而不要出現被人們普遍質疑的“設計尷尬”。就如同“放心早餐”之類想當然的“便民設計”一般,最后走進了進退兩難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