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豬肉總是牽動中國人的神經,無論它價格高還是價格低。
這不,最近豬肉價格很低,于是國家要啟動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工作。說白了就是國家得出手干預豬肉價格了,讓豬肉價格走起來。受這一消息的影響,一些城市的豬肉價格已經止跌回升。據報道稱,哈爾濱的豬肉價格已經從每斤不足八元漲到了十元。
這可不得了,因為國家干預,豬肉價格每斤漲了兩塊。這得影響到多少家庭的支出?這得影響多少養豬戶的收益?這得影響多少終端銷售者的利潤?
可是,國家為什么要干預豬肉價格呢?一方觀點認為,豬肉是消費品,不會關系到國家安全,國家不應當干預。豬肉價格低,老百姓正好多吃一些肉,肉價高,就少吃一些,多吃蔬菜。一些大型養豬企業也提出這樣的疑問,反對干預,他們資金實力雄厚,如果小企業因為價格低頂不住了,他們正好可以收購,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改變中國生豬小規模養殖的現狀。
但是,另外一方則認為,豬肉是戰略性的產品,非同一般。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習慣吃豬肉,中國每年要消費五千萬噸豬肉。如果豬肉出了問題,那可是天大的事。而且,豬肉價格直接影響CPI價格,豬肉漲價,中國的物價指數都要受影響。所以,國家不能坐視豬肉價格漲跌不管。
兩種觀點,看似莫衷一是。但是,魔鬼藏在細節中。就當收儲豬肉是正當行為,那么國家是怎么收儲的呢?這里有個專業名字:豬糧比價,也即豬肉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比值。如果低于某一數值,很可能養豬戶就要虧損,所以國家要出手收儲。
但是從地區上看,到底是東部多收一些,還是西部多收一些呢?到底是A企業多收一點,還是B企業多收一點呢?如果不能保證公平,那么收儲是否是一種變相的扭曲市場競爭的行為呢?因為,獲得收儲的企業則不愁賣,而不被收儲的企業則在競爭中處于不公平地位。這是個相當復雜的技術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好心其實辦了壞事。
新一屆政府的改革一直在強調放權,砍掉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收儲豬肉如果不能保證公平,就干脆不要做了。
前幾年,豬肉價格很高,于是政府想出了“好”辦法:能繁母豬補貼。這是一個讓經濟學家笑話的政策,因為鑒定太難了。首先是母豬,這好說。其次是能繁母豬,一頭母豬如果不能繁殖,就不能獲得補貼,可誰來鑒定母豬的繁殖能力呢?所以基層在執行中便出現了各種錯亂,凡是母豬全部給予補貼,甚至不是母豬也濫竽充數去騙補貼。
豬肉價格保持穩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是個愿望,卻很難實現,因為決定價格的是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而不是國家,否則就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豬肉價格頻繁大幅度波動是好事。現代市場經濟已經發明了許多對沖風險的機制,比如生豬期貨。早在1964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就推出了活牛期貨,后來又推出生豬期貨合約。通過期貨交易,套期保值,平穩現貨市場的價格。
中國要破解豬價困局,同樣要靠市場機制,而不是政府干預。少一些干預,市場的力量就會成長起來,即使最初并不那么完美。但干預政策成了慣性,市場力量就永遠起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