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出本輪豬價低谷,出路無非是做到產需的基本平衡。當務之急是調整生豬養殖結構,將大齡、低產母豬淘汰,抑制過高的產能。破解“豬周期”,需要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系統、綜合施策。...
近期,生豬市場遭遇近年來少見的極寒。據農業部監測,4月份第1周(采集日為4月2日)全國活豬平均價格11.3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2.1%,與去年同期相比(簡稱同比,下同)下降14.1%。至此豬價已連跌16周。豬糧比在今年1月22日連續兩周低于6∶1盈虧平衡線后,在3月更是進入5∶1的紅色預警區域,中國生豬預警網4月1日的數據顯示,養殖戶自繁自養出欄生豬,頭均虧損337元。有分析稱,養豬業虧損達3年來最甚。
多年來,養殖者、市場和消費者都已對“一年盈利、一年保本、一年虧本”的“豬周期”司空見慣。然而,這波2010年開始、本該在2013年探底開始新一波上漲行情的養殖周期卻不斷拉長,自2013年12月中旬后,按慣例進入元旦、春節都是上行的生豬價格,卻一反常態,一路掉頭向下,直至養殖場戶深度虧損。
探究豬價“跌跌不休”背后的深層緣由,其實,還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根本原因仍是供需失衡,只是多種因素共同疊加,讓這波“豬周期”持續得更久、表現得更劇烈。
生豬產能處于較高水平,需要較長時間釋放。2011年,處于高位的豬價刺激了大規模補欄。能繁母豬存欄量直接決定生豬行業產能。據農業部4000個監測點數據,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能繁母豬存欄同比持續增長。這23個月里累積的產能持續釋放,必將造成生豬出欄量的“井噴”。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能印證這一點:2013年全國生豬出欄71557萬頭,比上年增長2.5%。國家發改委在今年1月曾發文表示,從存欄情況看,當前我國生豬產能處于正常偏高水平,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豬肉消費持續偏弱,豬價上行乏力。歷年春節后都是豬肉消費淡季,但除了季節性消費的影響,居民肉食消費選擇日益多元、餐飲單位豬肉消費萎縮,也導致豬肉消費整體減少。據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判斷,去年至今,豬肉消費總量下降近一成,從生豬產能偏高的角度分析,目前供大于求的程度遠超一成。
面對生豬養殖持續虧損的現狀,為提振生豬市場,商務部于3月27日展開2014年第一批中央儲備凍豬肉的收儲工作,但因收儲數量有限,且未能觸及產能調整等深層次問題,其效果并不被市場看好。
要走出本輪豬價低谷,出路無非是做到產需的基本平衡。當務之急是調整生豬養殖結構,將大齡、低產母豬淘汰,抑制過高的產能。早在去年豬價低迷之時,管理部門和業界呼吁淘汰過剩母豬的聲音就不絕于耳。
經過幾輪“豬周期”洗牌,雖然有大量散戶退出,但與此同時,則是近年來大量外部資本進入養豬業,有業內人士稱,每年的資金量在300億元以上,擴張速度驚人。同時,那些一直堅守養豬業的養殖戶,也與早期的散養戶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不僅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而且又多是投入全部身家養豬,把養豬當做主業,不會輕言退出。
制度經濟學告訴我們,在市場博弈中,個體的理性往往會導致集體的非理性。破解這一困境,不是要否定個體理性,而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種激勵兼容機制,達到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平衡。
筆者以為,破解“豬周期”,需要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系統施策,綜合施策。
首先,繼續加大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推進力度。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破解產業波動,已成為業界的共識,但這種規模化應是適合我國國情的適度規模化。適度包括規模的適度和速度的適度。現在養豬業進入門檻很低,誰都能進,誰都能養,還有一些養殖場存欄動輒上萬頭甚至十萬頭。非理性的發展必然導致非理性的大起大落。因此,要鼓勵發展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和現階段產業實際的中小規模養殖。適度的速度,就是要考慮規模化養殖的推進速度與城鎮化相適應。
其次,加強生產信息監測,建立專業監測預警團隊,培育權威發布窗口,提高信息引導水平。近年來,各相關部門都加強了生豬信息采集及發布工作,這些信息的采集和發布,對于引導生豬市場平穩運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問題也很突出:存在只采不發或發布滯后現象,特別是針對生產者經營決策的信息服務不足;有關部門都熱衷于市場價格監測,對生產監測的關注和投入較少,特別是生豬存欄結構等信息明顯不足,對形勢研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致使對生豬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動態指導作用較弱;發布機構多,生產經營者面對眾多信息難以抉擇;專業研判團隊力量弱,預警信息少。
第三,完善生豬扶持政策。為了穩定生豬生產,國家相繼推出了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生豬良種補貼、凍豬肉儲備等政策,但都不足以保證穩定養豬平穩發展。應加大政策性生豬保險實施力度,發揮保險穩定生豬生產的作用,引導生產者合理規避風險。據了解,北京市從2013年5月開始,在全國率先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通過為養殖戶確立一個最低收益水平,使養殖戶即使在生豬價格過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維持一定的收入水平,能夠繼續留在生豬養殖業而不是退出,從而保持市場供應量相對平穩,避免價格劇烈波動。
第四,應在完善現貨市場功能的同時,鼓勵探索多種交易方式發展,最終形成拍賣和訂單結合、線上和線下并行、期貨和現貨良性互動的生豬市場交易體系。在完善生豬現貨市場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仔豬、種豬電子拍賣的情況下,一是開展遠期交易試點。在推進方式上,可考慮在全國選擇有防風險需求的大型養殖企業、加工企業和屠宰場作為遠期交易的主體,以貼息貸款的方式提供交易保證金支持,鼓勵其參與遠期交易,起到穩定豬價和帶動多方參與的示范效應。同時,通過建立第三方檢驗檢疫機構,確定生豬宰后統一分等分級定價標準等,降低生豬交割風險,提高生豬遠期交易的公信力。二是逐步推進生豬期貨。目前我國上市生豬期貨已具備一定產業基礎,應抓緊研究做好生豬質量標準制定、檢疫檢驗實施辦法和交割地點選建三項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