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水環境整治中,解決好養殖污染問題是關鍵?!笔行竽莲F醫局副局長曾宏杰認為,一個成熟的養殖基地,肯定需要將環保與養殖結合好,實現可持續生態養殖。
昨天,曾宏杰帶著記者參觀了奉化永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態養豬場。在這家養有近7000頭生豬的規模養殖場里,昔日令人頭疼的豬場排泄物,如今經氧化塘發酵后變成沼液,并通過輸送管道直接進入桃園、竹園、花木園,讓農作物吃上了“營養肥”。
走進養殖場,絲毫沒有畜牧糞便刺鼻的氣味,養殖場旁的河流清澈見底。負責人蔣亞倫向記者介紹了生態養豬場的污染物治理方式,當年建起養殖場后,每天大量產出的生豬排泄物成了難題。為了實行綜合循環利用,養殖場投資20萬元,建造起標準化氧化塘。生豬的尿液經過氧化塘生化處理后的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桃園、竹園和花木園進行澆灌。
因沼液濃度高,使用不當,會給農作物造成危害,因此養殖場專門培養2名技術人員,免費指導農民澆施沼液。如果農民需要沼液,只要到公司預約,免費送到農戶田地。如今,豬場的沼液已成了周邊1000多畝農作物的“營養肥”。
此外,養殖場工作人員還將生豬干糞堆積起來,經過發酵后,成為農作物的有機肥。豬尿經發酵可產生沼氣,養殖場建起沼氣管道,免費輸送給周邊80多戶家庭,作為日常燒飯做菜用。
今年起,蔣亞倫在養殖場附近試驗建人工濕地來吸納沼液。記者在試驗場地看到,用生化處理過的沼液澆灌了半個月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生長情況良好。
記者從市畜牧獸醫局了解到,早在數年前,我市養殖場就開始推廣干濕分離、雨污分流,配套沼氣池、無害化處理池、貯糞房等設施。另外,寧海、慈溪、余姚等地也有養殖場開始探索微生物治污方式,利用菌床將糞便徹底“吃”掉,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實現污染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