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生鮮家禽試點工作將從下周一起正式啟動,越秀全區、荔灣區、天河區珠江新城、番禺區大學城高校共82家農貿(肉菜)市場的298個禽類經營檔口,將試行“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10月起,這一措施將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廣;10年后全市覆蓋率達100%。
至此,廣州生鮮家禽未來十年的經營模式就這樣被一錘定音。可問題是,即便“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的出發點是好的,按政府所說,可以“保障禽肉質量安全、防控禽流感疫情、促進家禽產業轉型升級”,但我們依然要追問:政策的出臺過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市民的聲音在哪里?這樣一個波及廣大檔主、供貨商且深刻影響市民飲食習慣的政策,出臺之前為何沒有經過廣泛的民意征詢和聽證程序?
如今政策實施在即,不少操作細節尚缺乏明確指引,那么對于政策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相關部門做好應對準備了嗎?
其一是生鮮雞供貨商的選擇問題。廣州此次從8家供港企業中選出3家作為首批生鮮雞供貨商,試點企業的有效期是一年。出于監管便利等多種原因的考慮,政府選擇大企業做生鮮雞供貨商是必然的,但這樣的政策很可能導致一批小企業被淘汰出局,進而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局面。
那么,政府能否撇清供貨商選擇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權力尋租嫌疑?能否向公眾說清為何不以公開招標方式選擇供貨商、選擇企業的標準是什么?對于活禽供應從之前相對自由的市場競爭一下子變為部分壟斷的局面,政府方面認為這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好辦法嗎?
其二是生鮮雞試點政策可能引發的不公平競爭和補償標準問題。因為在生鮮雞售賣試點檔口之外,其他市場檔口和“走鬼”依然可以售賣活禽,那么,試點檔主的客源流失怎么辦?政府該如何解釋試點選擇的依據,如何平衡其中的公平性問題?
雖然市政府專門安排財政補貼資金715.2萬元,對檔口升級改造和檔主給予補貼,但直接發給每個檔主的只有4000元,檔主并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能被動根據最新政策,選擇接受補貼、繼續做下去或是干脆不做,另謀生路。
其三是政策可能引發的訴訟問題。市場管理方擔心,他們跟檔主簽的合同寫明是售賣活禽,如今政府要求賣生鮮雞,“以后有檔主告我們違約,怎么辦?”
這確實是個比較嚴峻的問題,一直以來,政府習慣了只管出臺政策,對政策可能導致的問題采取邊實施邊調整的態度,將政策調整導致的各種成本都轉嫁到市民身上;而市場管理方、檔主需要擔心的很多細節問題,諸如售賣生鮮雞是否要增加市場的電容量、將來會不會按階梯電價收費、生鮮雞價格會不會大漲等問題,哪個都不輕松。
有記者敏銳地注意到,在政府的統一口徑下,“冰鮮雞”的稱呼已悄然成了“生鮮雞”,名稱上的改頭換面或是為了緩解街坊對生鮮雞的抗拒心理,但生鮮雞推廣政策效果如何,遠不是改個名字就能順利推動的,一項事關民生的政策想好再干,總好過邊想邊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