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血漿中的一種蛋白質——血管緊張素II與禽流感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死率高度相關,從而可以作為禽流感重癥化的生物標志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基本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蔣澄宇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和他們的研究團隊發現,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血漿中血管緊張素II的水平高于健康人或豬流感患者。并且,血管緊張素II的指標越高,患者的病毒載量也越高、疾病進展越快、死亡率也越高。同時,基于血管緊張素II預測病死率,其效果和其他常見臨床參數相比更好。
據介紹,課題組共收集了來自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地的47例H7N9禽流感確診患者的血漿,檢測其中的血管緊張素II和病毒載量,并結合患者的臨床信息,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發現,死亡患者的血管緊張素II水平持續上升。“這一特征在發病后第二周表現尤為明顯。”李蘭娟說,“對于重癥患者,這一指標會越來越高。而輕癥患者的指標在第二周就會下降。”進一步研究還發現,與血液中的氧合水平等指標相比,血管緊張素II的預測準確度更高,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7.5%和68%。
此次研究首次揭示了單個蛋白與H7N9感染的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發展過程和結局。這將為未來可能爆發的禽流感提供新的管理途徑。此前,臨床上一直缺乏這樣的生物標志物。
研究團隊還發現,被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在血管緊張素II水平增加的同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則減少。而ACE2會讓血管緊張素II失活。如果給小鼠注射人類ACE2,就可改善被H5N1病毒感染的小鼠的疾病癥狀,降低血管緊張素II水平。研究團隊相信,ACE2可能對治療禽流感有潛在功效。
主編印格致(Ed Gerstner)說,中國研究者近年來在國際上發表的科研成果數量大幅增加,水平也顯著提升。一個重大的變化是,中國科研工作者不再一味追逐西方的科研方向,而開始更多地研究與自身相關的獨特的問題。本次發表的研究成果就是一個優秀的例子,它針對的問題與中國和亞洲人民密切相關。截至今年4月末,中國的H7N9禽流感患者達421例,病死率超過30%。
印格致認為,在政府的大力資助下,中國近年來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快速發展。這次發表的研究成果是科研院所合作攻關取得的。“隨著世界一流研究設施的不斷建立和科研人員的成長,以及每天從中國的醫院中收集的大量、高質量的臨床數據,像這樣的科學發現只是一個開始。”印格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