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2月開始,豬價持續下跌近半年,豬糧比先后跌破6:1的警戒線,如今已接近4:1。盡管今年3月政府首次啟動了凍豬肉收儲,還將于近期啟動第二批收儲,但生豬養殖依然虧損較多。
生豬價格持續處于低迷狀態,這不僅愁壞了眾多的養殖戶,更是惹得不少政府如熱窩上的螞蟻一般坐立不安了。為了安撫養殖戶,盡可能地減少他們的損失,一些政府已然出臺了相關政策,包括凍豬肉收儲等。但這樣就能扭轉頹勢嗎?政府與市場經濟“無形之手”之間的過招究竟是對是錯?
早些年,當豬肉價格大漲的時候,為了調解市場,政府先是伸出了自己的手,開出了“十全大補”的藥方,導致眾多資本紛紛涌入生豬養殖業。沒錯,短期看來,由于產品的增多,豬肉的價格的確是下降了,政府當時可能還在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這一舉措是救民眾于水火之中,及時將豬肉價格按了下去,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更大的問題往往在后期才會顯現,如今的豬價“跌跌不休”便是明證。
現今的場面,其實和若干年前是多么的相像,只不過一個是價高一個是價低罷了。倘若政府此時仍像過去一樣大方出手,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經濟,期望在短時間內讓豬價回揚的話,那未免有點太不吸取教訓了。況且,若干年前,政府畢竟還是以政策引導為主,即便有資金投入也不會太高,但現如今若是想讓豬價回升,勢必要讓在市場中流通的豬肉減少,如此一來,就只能耗費巨資建立儲備庫,這樣的能力,試問政府是否擁有呢?
因此,政府不能貿然出手。這一方面是要吸取上次干預市場所帶來的教訓,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后續政策的持續考量,畢竟,全國的產品種類如此繁多,倘若每一個產品價格下跌時都要政府出面解決,那真正的市場經濟如何得以實現?
政府目前要做的,并不是急于穩定生豬價格,而是應好好思量下自身的行為,盡可能地減少干預市場的時機,讓屬市場的歸市場,相信“無形的手”總有它的規律,不必干涉太多。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要樹立并培養廣大農戶形成良好的市場意識,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市場運行知識,提高他們自我決策的能力與水平。若是農戶果然有此意識了,那他們在嗅到豬肉價格可能下跌的氣味后,就會自主行動,減少生豬養殖量,也就不會出現今天這種價格持續下降的局面了。
豬價跌了,養殖戶固然傷心難過,但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過度指望他方救自己脫離火海畢竟不是良策一條,還應多學知識,多進行自主判斷,不盲從、不隨大流,才能真正實現在市場經濟的海洋里暢游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