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肉雞行業高峰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中國著名家禽疾病控制及預防專家趙繼勛為大家講解《禽流感以及當前呼吸道疾病的防制》。
趙繼勛對我國禽流感的流行狀況進行了詳細分析,他指出,2013年秋至今,禽流感病毒在多個不同基因分支上出現了新毒株,且新毒株的流行狀況不相同,大體可分為長江南、北兩大區域。這種多個新毒株同時間段集中出現的現象預示了病毒進化走到一個新階段。今年防控對象更多,困難更大,公共衛生問題可能更突出,養殖業需面對更大挑戰。
各毒株的基本特點:
1、雞源H5N6:分離于南方商品肉雞,分離率不高,致病性強,常規疫苗免疫保護性情況不清楚。
2、水禽源H5N8:分離地域范圍大,分離率高,在多個區域的鴨、鵝群中發生感染,形成流行狀態。國內的野生水禽和鴨群也發生同樣感染,實驗感染對雞高致病性。常規疫苗和D7水禽苗保護能力可疑。
3、H5N2:早在2013年9月底就被分離到,至今已有幾個月。在北方地區數省形成大面積流行,是主要流行毒株。主要發生在小規模飼養戶,尤其是蛋雞群中,集約化場發生少。
應用2013年7.2分支H5N1毒株自家苗免疫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實驗攻毒不死亡但有病理變化,是當前還可應用的疫苗。D7水禽苗免疫保護作用可疑。
4、H5N1:北方地區流行毒株,分離率低于H5N2毒株,大約占20%-30%.主要發生在未使用過7.2分支自家苗中小飼養戶。使用過自家苗的大型養殖單位很少發生。D7水禽苗保護和可疑。毒株致病性強。
5、H7N9亞型:2013年10月起人感染H7N9病例開始報導,12月-2014年2月形成流行高峰,給養雞生產造成巨大沖擊和經濟損失。雞群感染也有發生,不同分離毒在臨床上所致病狀不同,有致病性變強趨勢。分析三個不同臨床病況的毒株,致死率可從不致死到5-8%,甚至15-20%。產蛋下降可從不明顯到20-30%。3株分離株進化所處位置不同,早期分離株和人源株較遠,有一株和鴿源較近,另一株和人源較近。
趙繼勛根據臨床監測情況,對禽流感疫情防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北方地區主要流行毒株是7.2分支的H5N2,其次為7.2分支的H5N1,還需關注2.3.2分支的H5N1。疫苗防控要堅持使用2013年7.2分支H5N1自家苗和R-6的聯合使用。如有可能在產蛋前最好補打7.2分支H5N2和2.3.2H5N1的聯苗。南方地區應把2.3.4分支H5N1放在首位,2.3.4分支毒株的防控需要進一步研究。
2、鴨、鵝源的H5N8毒株流行面積大,對雞有高致病性應該特別關注,盡管從水禽到雞自然的種間突破比較難,但還是可以發生。
3、H7N9的感染在人和雞中都不會停下來,其對人和養雞生產的影響仍將持續下去,這是必需面對的事實。高度關注H7N9致病性變強的問題,一旦變強其沖擊力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