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價格近半月詭異暴漲27%!按慣例,我們會想到豬周期、CPI上漲、豬糧比以及諸如此類,甚至還可以扯得更遠,因國際炒家賭厄爾尼諾今年會大概率發生,全球農產品價格已被炒高,美加豬肉其實也都在上漲。但我并不擔心CPI今年會走多高,所以,這事沒有引發我對通脹的擔心,倒是加重了我長久以來對農產品供給端的憂慮。
需要有歷史大縱深,重新理解中國農村的經濟制度,才能對這一問題有更切近的認識。
回到30多年前。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改革居功至偉,不用再說了,但從現代經濟制度層面看,有兩個問題:1.農業重新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2.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制度沒有建立,效率仍然低下。以當時的情況看,往好處說,實現了低水平的充分就業,往不好處說,掩蓋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就業不充分問題。而就業,關聯有效需求,那是宏觀經濟學的首要問題。
農業是吸納不了多少就業人口的,解決充分就業,得由工商業來完成。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南沿海工商業的崛起,帶來大量就業崗位,農民工大潮因此而起。一般說來,城市化總是與工商業化相伴生,假如沒有戶籍制度和城鄉福利的雙軌體系,那么,所有打工的農民早已是城市居民,用不著每年候鳥般往返于城鄉之間。
而令人不安的是,我們對城鎮化的要點,至今仍沒有精準把握,說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也沒錯,但太空泛,其實,城鎮化首先是農民(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市民用不著。城鎮化是城鎮問題,更是農村問題。近年來農業的凋敝與農村空心化,說穿了,就是高效率的工業商業,與低效率的以自給自足為特色的農業爭奪勞動力資源問題。在這場爭奪戰中,誰勝誰負,不言自明。這實際上就給農業的勞動效率提出了挑戰。農業必須放棄目前的生產方式,以便更高效地將生產要素組織起來,否則,農地荒蕪,農業生產資源被大量閑置,最終必然會以農產品供給短缺、價格畸高來矯枉過正。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如果一個農民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相當于在家種30畝地,而現有的農村制度又讓他沒有30畝地可種,只能外出打工的話,那么,只要此種狀況不改善,就總有一天,農產品的價格會漲到他在家種他家承包的一畝三分地,比外出打工更劃算。
從這個意義上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以分散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該退場了。農業生產資源被大量閑置的事實,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農村已深度參與到社會化分工體系當中,無法再置身桃花源。既然城鎮化率最終會到70%,那么,30%的農業人口如果還自給自足,其余70%的人口豈不是要喝西北風?因此,農業必須大幅提高商品化、社會化程度,并具備與全社會相匹配的勞動生產率,就算我們繼續保持土地家庭承包制不變,農業的生產方式也必須改變,而關鍵核心是:土地必須流轉,市場配置資源。考慮到土地流轉的高度敏感性,這一問題勢必會久拖難決,進一步,就會牽延到農產品的供給。
也許你要說了,不怕,咱可以進口農產品。是的,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們也不能假裝國際間的領土爭端、資源爭端、民族沖突不存在呀!既然你日常的貿易戰就可以讓國家不使用他國這個產品那個產品,一旦國際爭端打起來,人家切斷你的糧道,又有什么不可能?未必真的讓你餓死,但只要價格暴漲,你就一定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