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2月開始,豬價持續下跌近半年,豬糧比先后跌破6∶1的警戒線,一度跌至4∶1。盡管今年3月政府首次啟動了凍豬肉收儲,并預計啟動第二批收儲,但生豬養殖依然虧損慘重。
然而,就在市場普遍預計低迷行情到來時,5月份生豬價格又突然出現一輪“暴漲”,15天漲幅達到26.6%。
京 郊的養豬大戶曹學義在2011年養豬趕上行情,一年賺了106萬元;今年則遭遇20年來最慘一年,從2013年底至今,豬場已賠了104萬元。老曹說: “波動這么大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以前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的豬價呈現三年一個周期的變化,現在的價格波動,我真看不懂。”
價格為啥打破周期性變化?老曹還是沒弄懂,他說,現在來自互聯網的信息,讓他能立刻知道北京批發市場的價格,上海、四川等地的零售豬肉價格,甚至看到美國豬肉產量和價格。也許,正是信息越來越豐富、及時,令各方博弈的過程變得更復雜。
糧食有國家最低保護價,為什么豬就沒有?實際上,豬肉價格并非完全市場調節,跌破“紅線”或暴漲,政府就會出手“收儲”或“拋售國儲肉”,幫助平穩物價。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海平解釋,養殖和屠宰屬于生豬生產的兩個不同環節,分別對應不同的經營主體,豬肉收儲政策不能直接作用于養殖環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是,政府不能過分干預,否則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導致更多的麻煩。例如,2007年豬價大漲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僅財政就有10項,包括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疫病防疫補助等,結果各路資本紛紛涌向養豬業,導致產能過剩。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海平說,國家發改委每周發布一次的“豬糧比”為參照系,“豬糧比”是指生豬出場價格與玉米批發價格的比值,即賣一斤生豬可以買幾斤玉米。我國目前生豬生產盈虧平衡點為“豬糧比”6∶1,跌破6∶1農民即可獲得賠付。
“在 ‘豬賤糧貴’時,北京養殖戶每頭豬最多可獲得1200元的保險賠償。”李海平對記者說,這是北京為應對生豬價格波動對產業的沖擊,為養豬戶補貼上“生豬價 格指數保險”的第二年。實際上是為養殖戶確立了一個最低收益保障,希望可以把養殖戶積極性受到價格波動的沖擊降到最低。
在李海平看來,盡管不能完全解決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問題,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機制直接作用于養殖戶,至少能解決“價格過低—養殖戶虧損—退出養殖—未來供應量減少—價格高漲”這半個周期的問題,對農產品[-0.94%資金研報]價格進行有效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