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育肥豬飼料零售價是3425元/噸,現在是3575元/噸,漲了150塊錢。5月豬價稍微漲了一點,不過現在又降下來了,一頭豬還是虧損100多塊。”安徽生豬養殖大戶老李一臉愁容。
今年5月初,豬價、飼料價格開始大幅上漲,然5月下旬豬價開始下跌后,玉米、豆粕、菜粕等原料價格并未下跌。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3月中旬以來,豆粕、菜粕的價格漲幅都將近20%,由此導致飼料價格上漲,這對本來就在盈虧線下掙扎的養殖企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兩粕逆襲 需求旺季助推漲價潮
3月中旬開始,粕類板塊在菜粕的引領下不斷刷新年內高點。截至6月13日,菜粕主力1409合約從3月18日的2633元/噸漲至3074元/噸,漲幅高達23.8%,同一時期內,豆粕1409合約價格從3220元/噸漲至3740元/噸,累計漲幅為16.51%。
相關部門“從嚴治理”進口DDGS的消息,是引爆近期粕類行情的導火索。“由于DDGS可以用來部分替代菜粕作為水產飼料的原料,嚴查將導致DDGS進口下降,港口進口DDGS價格或被進一步拉升,將使得部分需求轉向菜粕和豆粕,對粕類產品形成利好。”長江期貨研究員韋蕾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從菜粕供應來看,今年菜籽與往年同期相比收割進度大幅下降,6月初長江流域國產菜粕仍未上市,而沿海地區油廠菜粕也已大多預售出去,鮮有現貨供應,且今年菜籽的產量及出油率均較去年有所下降。
此外,2014年是油菜籽托市收儲政策的最后一年,政策出臺時間較往年延期半個月之久,且收儲監管嚴格,油廠大多持觀望態度。截至目前,僅江蘇、安徽、湖北、四川4省啟動了臨時存儲菜籽(油)收購工作,產區油廠開機率較低,這讓國產新菜粕上市時間推遲了5-10天。
而隨著水產養殖旺季來臨,菜粕的需求量將持續遞增,菜粕的短線供給量難以跟上需求增速,增加了油廠的挺價信心。長江期貨研究員胡辛欣告訴記者,每年的6-8月份,供給端新冬菜籽上市逐月減少,同時水產開始“兩節”備貨,造成階段性供需緊張。目前,南方地區水產養殖投料增加,國內水產品價格向好,下游需求上升導致沿海菜粕的去庫存化進度得到加快,目前兩廣地區菜粕庫存不到6萬噸,供需仍然維持緊平衡狀態。
對于豆粕價格的上漲原因,韋蕾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USDA5月報告美陳豆供應偏緊;二是5月份,水產養殖需求啟動,生豬價格大幅反彈,畜禽養殖業恢復,加上期貨市場強勁上漲配合,飼料廠開始加大豆粕庫存儲備;三是大豆壓榨仍虧損,油廠挺粕意愿較強。
挺粕壓油 產業鏈上下艱難求生
在我國,豆粕和菜粕占據蛋白飼料總需求的前兩位。90%以上的豆粕消費用于各類飼料,是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菜籽粕在水產飼料中使用最為廣泛,我國水產飼料養殖行業菜籽粕用量占到菜籽粕產量的50%以上。
如果將上游壓榨油廠、中間飼料貿易加工企業、下游禽畜水產養殖連成一線通盤考慮,作為水產、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粕類價格的上漲在整個產業鏈的傳導過程非常清晰:粕價上漲——飼料價格上漲——肉禽價格上漲。正常情況下,飼料成本上升將傳導至肉禽價格,然而,由于肉禽價格相對剛性,一旦價格傳導失效,不漲反跌,那么養殖效益將出現下滑或虧損,使養殖業承受巨大的經營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在油脂價格表現低迷背景下,為消化成本壓力,壓榨企業主動挺粕成為唯一的選擇。據悉,雖然近期國內粕價大幅上漲,但油脂價格依舊疲軟,國內油廠大豆壓榨盈利依舊虧損。目前江蘇地區進口大豆壓榨虧損106元/噸,山東地區虧損189元/噸,國產黑龍江大豆壓榨虧損60.8元/噸。
“5月豆粕的持續走強是油廠持續轉移大豆成本的過程,而盡管下游飼料企業4月已經提高豆粕庫存量,但議價能力的缺失使得其不得不被動接受當前豆粕價格的持續走高。”南華期貨研究員王晨希表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飼料行業,原料成本占總成本的90%以上,原料價格稍有不利波動,飼料企業很容易出現虧損,如2013年和2014年一季度,我國飼料業銷售利潤率分別同比下降0.23%和0.25%。
而對養殖這個特殊的行業而言,它不像其它產業,當價格低迷時,可以囤貨居奇,靜待市場反彈。養殖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畜產品價格下跌時,并不能減少投料,降低成本,唯一能降低成本的舉措就是提前出欄。當油廠將原料成本壓力順勢傳導至養殖環節時,養殖企業因原料剛性需求只能強忍,無法有效繼續向下游傳導。
公開數據顯示,豬價、飼料價格從5月初開始暴漲,但5月15日豬價開始下跌后,玉米、粕類價格并未下跌,一直呈現上漲之勢。截至6月6日,全國生豬均價跌至12.54元/公斤,較2014年上半年豬價最低點上漲24.7%,玉米、豆粕、育肥豬配合料分別上漲6.1%、6.0%、2.22%,豬料比、豬糧比分別上漲22.1%、17.9%。飼料原料上漲對豬料比、豬糧比的影響超過豬價上漲,導致自繁自養頭均盈利仍處于虧損狀態,養殖戶得不償失。
韋蕾告訴記者,在雙粕價格上漲期間,國內生豬價格因養殖業產能過剩一路下跌,而原料成本又增加,導致下游生豬養殖一直處于虧損。由于生豬養殖較為分散,價格下跌最先受沖擊的為養殖散戶,隨著養殖進入深度虧損,散戶養殖場資金斷鏈,頻頻爆出大量散戶退出豬市的消息。
在弘業期貨農產品研究員蔣倩倩看來,雙粕價格大幅上漲增加了飼料的生產成本,但就養殖產業來看,下游產品的價格才是企業利潤的保障。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對養殖戶的利潤雖有影響,但和下游產品的價格相比影響力較小。前幾個月生豬價的低迷及禽流感對養殖業的打擊要遠大于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
蔣倩倩同時表示,“雙粕價格繼續上漲,必然導致下游飼料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但如果下游養殖業得以恢復,下游產品價格同步上漲,那對企業的影響就不大,反之,若下游產品價格難有提升,粕的價格上漲必然導致部分未備貨企業難以生存。”
基差定價 期貨成避險利器
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如何規避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實現公司的有序健康發展,成為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傳統經營模式中,企業對原料的采購采取價格低時多買、高時少買的策略,爭取將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購價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操作難度存在兩種風險,即在價格低時,大量采購原料會占用資金,同時還占用廠庫庫存,原料損耗較大;在價格高時,盡量控制原料采購數量會對生產造成影響,同時還有可能失去一定的市場份額,為此通過控制原料數量的采購方式來控制原料價格效果較為有限。
“現在只有兩個辦法,一是通過調整采購和銷售,做好庫存管理;二是參與期貨交易,看能否在期貨市場對沖一些風險。”一位大型糧油企業風控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油廠為例,其采購都有很周密的計劃,一般都會綜合參考期現市場行情,如果期貨市場對應的遠期成本虧損,就會減少采購,如果有利潤的話就會增加采購。
而據了解,粕類期貨上市以來,國內現貨市場逐步認同了“遠期基差+菜粕(豆粕)期貨價格”的銷售與定價方式。
“豆粕出現基差交易已經好幾年了,菜粕的基差交易去年起開始走向市場,飼料企業通過和油企或貿易商訂立基差合同,采取在期貨盤面點價的方式可以鎖定粕的成本。”蔣倩倩告訴記者,本年度以來,雙粕的期貨盤面一直呈現近高遠低格局,通過訂立基差合同提前鎖定遠期粕的價格的采購方式今年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市場上就有通過去年四季度訂立基差合同,目前提貨但成本僅在3350-3400元/噸左右的豆粕現貨。
“基差定價的操作,實際上是套期保值。”韋蕾告訴記者,當前油廠虧損,大部分企業做了賣出保值,不過飼料廠還是存在期貨價格上漲風險,建議飼料廠對部分預采購的原材料進行買入套保以規避風險敞口。
蔣倩倩同時指出,基差合同和期貨買入保值在飼料企業中用于避險的應用比較廣泛,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基差合同訂立之后如果沒有及時盤面點價,期價上漲過快,期現價差回歸后企業將虧損掉基差部分的價格。期貨買入保值則存在交割不便的風險,從經驗上看,參與交割的交割庫并不多,也就是企業在買入保值的過程中并不一定能在較近的交割庫拿到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