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行業內大小企業都已經開始嘗試或松散或緊密的產業鏈合作,從產品競爭向產業鏈綜合優勢的競爭,己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產業鏈思維既符合眼下水產養殖綜合防控的理念,為養殖戶創造更大價值,對企業來說,又往往能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
不過在調研中也不難發現,目前的產業鏈運作也存在致命缺陷。
其 一,我們過分迷信技術的力量。不可否認養殖技術的改良曾經是推動過往3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最核心的要素,水產養殖的產量在飼料配方技術、養殖技術的不斷改 進之下,大幅提高。但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呢?養殖效益的改進是否一定帶來漁民經濟效益的提高?這在近年的實踐中已經證明,技術可以解決生產端難題,卻對銷售 端問題無濟于事,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水產業的核心問題。每每大獲豐收的養殖者為存塘魚一籌莫展時,飼料企業此前千方百計幫助養殖者提高產量的各種養殖模式往 往成為他們詬病的“口實”,若非產量飛速提高怎會出現供過于求?此種論調固然荒謬,但卻引人深思。
其二,我們過于迷信集約化的力量,似乎實現集約化后,目前管理混亂的局面、周期性賣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事實證明,這也可能是一廂情愿的期許。從目前中國養殖行業中集約化程度最高的肉雞業、生豬業來看,上述問題遠未解決,甚至愈演愈烈,至少離想象中的目標還有遙遠的距離。
未來的機會和方向在哪里?
正 如業界賢達所預想的,行業企業產業鏈的觸角,不僅要觸及養殖者,還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打通產業鏈終端將成為決勝關鍵。但目前在這方面并無成功范例。不得不 承認,到目前為止,農貿市場模式依舊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且效率最高的銷售渠道。如何變革與拓展,是挑戰,更是百年一遇的商業相會。
農產品賣難 的本質,其實是生產端和消費端的信息不對稱,是生產者無法提前判斷整體的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而這樣的信息不對稱,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廣泛存在。養殖者、經 銷商、企業之間針對投入品質量和價格的信息不對稱,養殖者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消費需求的信息不對稱,這些像叢林一樣矗立的信息壁壘,在移動互聯網打造的 扁平世界里,都會被無情的敲碎。
新的時代已經開啟,此前產業鏈的構建延伸集中解決的是養殖效益改善問題,而此刻,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多收了三五斗之后”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