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報道,美國特拉華大學的教授卡爾·施密特和他的同事目前正在嘗試繪制非洲裸頸雞的基因圖譜,并研究其耐熱基因是否能通過交配轉移到美國肉雞身上。施密特的一些學生小心翼翼地把雞血滴入試管,另一些學生在計算機上做基因分析。施密特預計,他所培育的適應力更強的雞能夠在大約15年內得到大規模養殖。
兩年前,這群研究者遠赴非洲尋找優良雞種和其他家禽家畜,他們選擇的標準是這些品種要能更好適應氣溫逐漸升高的地球。氣溫升高會對家禽家畜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火雞的雞胸肉會變得非常難吃,禽類畜類也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襲,染病死亡。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做些什么,來滿足90億人口的食物需求。
裸頸雞顧名思義,其頸部沒有羽毛,如此便能降低其體感溫度。如果將其相關基因傳遞到體形更大、生長周期更短的普通肉用雞身上,便是養禽業的巨大成功。與施密特類似的嘗試在美國其他高校也進行著。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蓋爾·斯特拉斯伯格教授正在試圖把照射火雞幼崽和蛋的加熱燈調高幾度,再研究其肌肉組織,分析火雞耐受高溫的基因,最終培育出更耐高溫的火雞。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梅根·羅爾芙則在研究如何讓牛群消耗更少的飼料和水,這樣一來就能在同等條件下養活更多家畜。她還試圖將原產印度、能夠耐受高溫等嚴酷天氣的婆羅門牛與口感更好的安格斯牛結合,產生基因更好的一種新牛。
美國聯邦政府為施密特團隊的研究提供了數百萬美元資金。除了減少碳排放外,美國政府正尋求各種方法保護農業等關鍵產業盡量少受氣候變暖的影響。用美國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的話說,必須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大量增加食物產出,以滿足更多人口的糧食需求,尤其是對肉類的需求。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張美國地圖,如果某地一年內最高溫度升上100華氏度(約38攝氏度)的天數超過10天,該地會用黃點表示。在家禽養殖業發達的梅森-迪克森線(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分界線,也是美國南北分界線)附近,目前黃點很少,但到2060年,黃點就會很多。
不過類似施密特團隊的項目也沒少受質疑。項目剛剛啟動的時候,一些環保主義者就提出反對,理由是該項目是對工業化農業生產的遷就,他們認為這將使得全世界的環境問題更加惡化。
也有氣候專家質疑美國政府鼓勵此類研究的正當性,因為在他們看來,飼養家禽家畜會消耗大量資源,真正有效應對全球變暖的途徑是減少人類對肉類食物的食用量。對此,施密特說:“即便部分人能夠做到吃素食從而節約資源,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對肉類的消費量還是在增長,所以我們還是得保證肉類食物的大量、穩定供給。”
施密特表示,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對南美和非洲貧困地區的家禽家畜飼養也有幫助,“因為如果發展中國家發生了糧食安全問題,將影響到每一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