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豬價跌跌不休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整個產業如何走出目前的尷尬與痛苦?生豬價格再反常,詮釋的仍是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基本規律。具體到此輪“豬周期”,則是產能過剩、需求疲軟。而在這看似非常簡單的市場規律面前,政府部門又該如何在讓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基礎上,為推動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更有效地有所作為,則是一個不小的課題。
虧損背后
盲目擴張致產能過剩
業內人士不解:按往年的“豬周期”來看,今年本應是豬價走強的一年,為何卻持續低迷?局外人也疑惑:每年春節前均是豬肉價格上漲,為何今年春節前,這么反常地“跌跌不休”?就此,養殖戶、畜牧專家和政府部門,均異口同聲地說出四個字:“供多需少”。
在黃陂養豬大戶、武漢市天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德利看來,產能過剩,首先是社會資本大量涌入,導致豬場大肆盲目擴張。比如,近年來,全國幾家飼料和獸藥方面的大型企業上市后,大量資本進入養豬業。
再者,2003年以來,國家對養豬業實行補貼政策,本來是扶持養豬場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養殖,但很多養豬場卻將這些補貼用在產能盲目擴張上。
此外,由于養豬水平提高、疫情控制得好,出欄率提高,單體豬的出肉量也增加,市場上豬肉總體供應量自然也增加。
另據一業內人士透露,盡管國家每年進口的豬肉不足60萬噸,量并不算大,但走私的豬肉和豬蹄、內臟等難以統計,“而這些豬肉附屬產品,一直是國內消費需求比較旺的”。
分析師向遠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豬肉價格自今年春節前反常下跌,主要源于供應量偏大,導致產能過剩,而同時消費力反而偏弱。由于產能過剩,以至于今年春節前豬肉消費高峰都沒有消化掉。加之,餐飲業不景氣,受“三公”禁令等影響,豬肉消費量不足。
另據國家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稱,2013年,全國生豬出欄達到7.15億頭,創歷史新高。全國13億人口,這相當于平均每人要吃掉大半頭豬才能全部消化掉。“今年的生豬出欄,預計仍會在7億頭左右。”向遠清預測。
產業調整
市場給養殖戶“洗腦”
面對生豬價格持續低迷,不少養豬戶的心理是“賣漲不賣跌”,選擇惜售、觀望,100公斤重的豬本該出欄了卻仍繼續養,導致生豬單體重量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整體的產能過剩。
另外,中國的養豬戶普遍期望值過高,期望賣一頭豬能賺四五百元。尤其是近年來,一些房地產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認為養豬來錢快,受急功近利心理驅使,紛紛涌入養豬業。
向遠清認為,那些土生土長、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養殖戶,才是帶動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他們而言,養豬事業想做大、做長遠,更應理性看待這個利潤,“每頭豬賺100-300元,就算比較正常了”。
采訪中,一些養豬戶還普遍反映,在生豬產業鏈上,還存在一些潛規則。比如,湖北省大型生豬屠宰企業就那么五六家,不排除他們聯手“故意壓價”。而對于大量養豬散戶來說,活豬中間商在收購時,面對低迷行情,有時也會故意壓價。“不論我們虧損多少,中間商和屠宰企業都不會虧。就連賣肉的攤販,現在一頭豬也能賺一兩百元。”江夏一養殖戶透露。
向遠清認為,從長遠來看,此輪“史上最長虧損期”對于養豬業來說,并非全是壞事。這是重新洗牌之機。那些科技含量低、基礎設施差、資金狀況比較差的養豬戶將被市場淘汰。試水資本大鱷也變清醒,不再盲目投資擴張。市場將逐步走向理性。
豬價調控
豬肉收儲僅是“安慰劑”
許多人打趣稱,中國的CPI就是“豬肉價格指數”。記者從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了解到,豬肉價格與相應月份的CPI漲幅基本契合。
從2013年國慶節后到現在,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僅在2014年5月,受端午節消費拉動和市場炒作因素影響短暫上漲,但同比仍為下降。今年5月份,豬肉價格拉低我省CPI(同比上漲2.1%)0.03%。
而在2011年,豬肉價格暴漲時,肉價拉動湖北省CPI(同比上漲5.8%)全年上漲0.9%。
我國一直以來實施豬肉收儲政策,以對市場進行調節。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卻認為豬肉收儲的效果甚微。
超過七成的業內人士并不贊成豬肉收儲等國家調控政策的實施。以今年國家實施的兩次豬肉收儲6.5萬噸和8.8萬噸來看,折算成所收購的生豬,是200萬頭左右。而根據目前的產能,平均每天出欄的生豬就達200萬頭。
向遠清表示,國家豬肉收儲政策是釋放信號,屬政策引導,是對市場的“心理安慰”,在短期內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作用有限。
調查中,很多養殖戶建議,應該遵循市場規律,逐漸減少政府干預。
此前,全國已有北京、湖南、浙江和重慶等地試點推廣生豬保險。
生豬價格究竟何時才能走出寒冬?據向遠清預測,到今年9月份,受國慶節和元旦、春節的拉動,生豬行情或將步入正軌。而到明年,豬肉也不會變成“天價肉”,因為經過此輪調整后,暴漲不會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