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豬價格持續低迷,不少養豬戶的心理是“賣漲不賣跌”,選擇惜售、觀望,100公斤重的豬本該出欄了卻仍繼續養,導致生豬單體重量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整體的產能過剩。
另外,中國的養豬戶普遍期望值過高,期望賣一頭豬能賺四五百元。尤其是近年來,一些房地產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認為養豬來錢快,受急功近利心理驅使,紛紛涌入養豬業。
向遠清認為,那些土生土長、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養殖戶,才是帶動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他們而言,養豬事業想做大、做長遠,更應理性看待這個利潤,“每頭豬賺100-300元,就算比較正常了”。
采訪中,一些養豬戶還普遍反映,在生豬產業鏈上,還存在一些潛規則。比如,湖北省大型生豬屠宰企業就那么五六家,不排除他們聯手“故意壓價”。而對于大量養豬散戶來說,活豬中間商在收購時,面對低迷行情,有時也會故意壓價。“不論我們虧損多少,中間商和屠宰企業都不會虧。就連賣肉的攤販,現在一頭豬也能賺一兩百元。”江夏一養殖戶透露。
向遠清認為,從長遠來看,此輪“史上最長虧損期”對于養豬業來說,并非全是壞事。這是重新洗牌之機。那些科技含量低、基礎設施差、資金狀況比較差的養豬戶將被市場淘汰。試水資本大鱷也變清醒,不再盲目投資擴張。市場將逐步走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