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境、動物的保護意識的逐漸提高,人造食品領域成為了一個新興的領域。據介紹,人造食品根據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營養成分,選取含有同類成分的普通食物做原料,制成各種各樣的仿生模擬食品。
產品——據說這款已經在香港某超市亮相的“人造蛋黃醬”并不追求外形上的逼真,它主要是以罐裝的或者桶裝的液體存在,而且口感與普通雞蛋相比也不一樣,“人造蛋黃醬”吃起來就像豆腐。然而,相較普通雞蛋,它的營養要多四分之一,且價格僅約為其一半,但消費者是否會因為這兩個優勢而選擇它,則有待分曉。
市場——李嘉誠參與注資的“人造蛋黃醬”日前終于登陸香港一間超市,該“人造蛋黃醬”以環保、營養、低價為招牌,新奇產品吸引不少市民購買,貨架幾乎清空需要多次補貨,引發了養殖業界以及餐飲業界的一片嘩然。
真相——“人造蛋黃醬”,其實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人造雞蛋”,但與我們之前坊間所流傳的“假雞蛋”則是完全兩碼事。據介紹,它由美國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公司(Hampton·Creek)通過在黃豆、豌豆、高粱、葵花籽等中提取蛋白質成分,然后適當混合調配而成,因此也可以稱其為“植物雞蛋”。
人造食品早已有之
據記者了解,其實早在“人造蛋黃醬”之前,就已經有人發明了其他的人造食品。據記載,早在1869年,化學家莫里埃就發明了比黃油更容易保存的替代品——人造黃油,其實人造黃油還有各種好聽的名字——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植物奶油,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化學名稱——“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極有可能為消費者的健康埋下隱患,導致糖尿病、動脈硬化、腫瘤等疾病的高發。據調查,餅干、面包、巧克力派、奶油蛋糕、珍珠奶茶、咖啡伴侶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災區”,因此不宜過量食用。除了以上提到的人造蛋黃醬以及人造黃油之外,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人造肉類呢?結果還真的是有,去年美國洛杉磯就有一家公司Beyond Meat專門研究從植物中提取有效物質,人工合成蛋白質,并創造出味道和雞肉非常相似的替代食品,但這種“人造雞肉”目前并沒有在國內市場銷售。
觀點
國家高級營養師李思銳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通過添加化學成分的人造食品存在一定的健康隱患,如果長期使用這些食品,很可能會導致我們人類的基因發生突變。具體一點來說就是,我們人體內的細胞本來是要吸收天然的物質才能夠被我們身體所利用的,但如果是添加化學物的人造食品,我們體內的細胞是不認得它們的,如果細胞不認得它們卻要長期強迫自己吸收它們的話,很可能會導致體內的基因突變。
如果是由純天然食品為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學成份為前提下制作成的“人造食品”則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