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水產養殖戶有參保熱情,但我們步子不敢跨太大,只能限于試點區域的部分養殖戶。”眼下正值新一年河蟹養殖保險辦理時期,但對江蘇省漁業互助保險協會秘書長陳耀中來說,苦惱依然困擾著這一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
總部設在南通的江蘇省漁業互助保險協會(簡稱漁協)自2012年6月5日開出全省水產養殖互助保險第一單以來,已為49家養殖企業(合作社)的2.8萬多畝池塘養殖河蟹提供了5600多萬元的風險保障。今年試點區域由前兩年的4個縣市擴大到10個縣市,養殖保險面積擴大到5萬畝,比前兩年的總和多出近一倍。
但放在全省水產養殖業的大盤子中看,這不過是毛毛雨。資料顯示,我省水產養殖面積達1200多萬畝,漁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其中河蟹養殖面積約400萬畝,占到水產養殖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在業內,水產養殖成本高、風險大,眾所皆知。除自然災害外,技術、管理,乃至各種人為因素都是可能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源,且勘驗定損難度大,也難以完全杜絕詐保騙賠等道德風險的情況。“作為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選取風險系數相對較小的池塘河蟹養殖保險作為試點。”陳耀中說。
常熟金塘市水產品有限公司是首批參加漁協水產養殖保險試點的參保單位,該公司有1080畝河蟹養殖面積,投保只有500畝,每畝保額封頂2000元,前年因臺風獲得3.5萬元的賠償;去年連遇高溫,獲得2次賠償共4萬元,剔除已交保費,兩年共獲得1.5萬元的補償。在另一個試點地區興化,去年全市有19家水產養殖合作社參加了保險試點,當年因遭遇持續高溫天氣,19家共獲得賠付近12萬元,占到所交保費的70%多。
“參加水產養殖保險就是買個保障,防患于未然。”興化市水產局黨委書記韋雁寶說,當發生風險時,保險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被保險人減少損失,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產。
來自漁協的資料顯示,去年受災主要是臺風和持續高溫,刨去50%的保費補貼,去年漁協實際保費收入只有30萬元,而當年理賠款接近30萬元,加上辦公經費,實際上處于微虧。
“當前漁協的水產養殖保險最缺政策扶持。”常熟金塘市水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龍說,去年持續高溫給公司河蟹造成了每畝約2000元左右的損失,而根據理賠條款,氣溫37℃連續一周,按保額2%賠付,若37℃連續達兩周,則再賠付2%,每畝最后只賠了幾十元,相比損失而言,這筆賠償微不足道。“盡管保多賠少,心里不爽,但保了總比不保心里要踏實。”張建龍坦言,漁協試點是探索,作為養殖企業來說也是在探索如何降低和控制養殖風險,所以只保了公司部分水面。
從全國看,水產養殖保險目前僅有上海、山東、浙江等少數幾個省市進行了試點和探索。保險標的僅局限于海參、南美白對蝦和河蟹等少數幾種;被保險人也只限于水產企業和大型的水產養殖場,而絕大多數中小養殖戶因為保險管理難度問題暫未被納入保險范圍。主要原因就是水產養殖賠付率高,風險大,動輒超過100%的賠付率,有的年份賠付率甚至高達300%,遠遠高于70%的盈利臨界點。
韋雁寶說,要做大水產養殖保險這塊市場,有幾個問題亟需解決。首先,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將漁協列入跟商業保險公司同等的政策平臺上,提升水產養殖保險市場的發展質量。其次,要把病害列入水產養殖保險賠付情形,增強抵御養殖風險能力,但現實中又存在病害難界定的問題,需要漁協和相關技術部門共同努力。第三,擴大保險的品種和內容,進行多品種保險試點,這更加符合目前水產養殖狀況和需求。
“從政策層面上給予漁協支持已經沒有障礙。”承擔全省農業保險政策制定和監管職責的省政府金融辦保險處處長桓恒肯定了漁協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希望其不斷深化試點,形成較為成熟、更加符合河蟹養殖戶需求的保險理賠條款,做到風險可控。桓恒表示,省金融辦將向財政部門爭取擴大財政支漁力度,逐步擴大水產保險品種,讓更多的水產養殖戶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