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政策越來越嚴格,對養殖場的各方面要求越來越高,我認為是好事,有助于產業發展,但具體實行起來還是給養殖戶很大困擾。有好些規模戶想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卻由于治污不達標等原因,遲遲得不到批準。我自己每年能夠出欄1000多頭生豬,應該算是具備一定規模,都被擋在這個門檻外。要改革是好事,但是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啊,如果能循序漸進,更現實也更平穩些。
李學偉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當前我國畜牧業的產業投入和產出相比,基本算是微不可計,這就帶來一個惡果就是全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應用基礎研究的不足,以及和技術推廣的脫節都影響產業發展的前景,這種現狀和“豬糧安天下”的提法是不相符的。沒有研究的投入,所謂標準化的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
呂火明 (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農業經濟專家):雖然養殖行業現在處于寒冬時期,但從長遠發展眼光來看,養殖業永遠都是朝陽性行業。全國每2.6個人一年就會消化掉一頭豬,年產值在六千億左右,拉動國民生產總值近兩個百分點,所以越來越多資本和技術進入這個行業也就不難理解。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想要發展壯大,肯定只能不斷提升產業水平,優勝劣汰,全行業的規模化程度才能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