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模養豬業從萌芽到現在,已經經歷了30余年。中國目前的規模養豬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第一代養豬人,依賴于改革開放帶來的行業紅利,經過 滾雪球的生長方式發展起來的。但是,目前中國養豬產業的現實環境,與規模養豬業發展的前二十年相比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養豬從業企業需要對于行業現 狀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道勤中國認為:
第一代養豬人為什么能做大?是因為過去30年是規模養豬企業發展的行業紅利時期,養豬企業享受了四大行業紅利:
第一,市場剛需紅利。過去30年,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與消費能力的迅速提升,豬肉產能的增長速度滯后與消費需求增長速度,僧多肉少。
第二,生產成本紅利。過去30年,尤其養豬業發展前20年,豬糧比一直處于高位水平,直到2010年前后,人工成本低廉。
第三,疫情簡單紅利。2006年以前,規模養豬業面臨的一并相對比較簡單且容易控制,較少造成毀滅性打擊。
第四,環境污染紅利。規模養豬業發展的前20年政府對于環境的關注度非常低,規模豬場在糞污治理、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非常小。
當下,這四大紅利已經完全消失,規模養豬業進入了后紅利時期:市場供大于求,僧少肉多;原料與人力成本高企;疫病復雜,防控成本高且難度大;環保投入成本相當高。
本身規模養豬業已經進入了后紅利時期,然而有三大因素讓行業更加雪上加霜:
第一,傳統制造業領域發展遭遇寒流后,資本缺少歸宿,各路民間資本與國際資本大鱷紛紛大舉投入規模養殖業與種植業,給后紅利時期的中國傳統規模養殖業主以重創。
第二,豬肉進口開閘趨勢愈來愈明朗,歐美養豬業發達國家養豬成本優勢顯著,進口豬肉將大大擠占國內豬企生存空間。
第三,豬肉作為中國老百姓菜籃子工程和老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指針,政府對于肉價總體方向是控制在中低位水平,不允許豬價暴漲。
基于以上因素,中國養豬企業需要深刻認識到,中國養豬業拼盈利能力,拼成本控制能力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養豬行業后紅利時期,中國規模養豬業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