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福田區試點“家禽生鮮上市”第二天,記者走訪福田區多家農貿市場發現,大部分農貿市場及超市已按相關規定停止活禽宰殺和銷售,但仍有一些小型市場、小超市及街道商販繼續活禽交易。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市生鮮雞相關產業鏈仍不成熟,市面上不少不符合標準的“生鮮雞”令人堪憂,加上市民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活禽交易短期內可能仍將“禁而不止”。
市場直擊: 活禽交易禁而未止
福田區禁止宰殺和銷售活禽已是板上釘釘,但仍有一些商戶在“爭分奪秒”地銷售活禽。昨日早上8時左右,記者在景田一家名為“樂百佳”的超市看到,平日經營雞鴨等活禽宰殺的檔口仍在營業,檔口前也不乏來“搶貨”的市民。一位負責此業務的師傅告訴記者,有聽說要禁止售賣活禽,但到目前為止,超市還未有進一步的行動。
離該超市不遠,記者發現了一條售賣活禽較為集中的街道。一眼望去,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個“殺雞”的小門店,街道上一共有3家“殺雞”商戶。其中一家是一對廣西夫婦在經營,老板娘告訴記者,他們在這里已經做了多年的活禽生意,熟客多是附近的居民,生意一直不錯。如果真不讓賣活雞,還真不知道做些什么好。
郭阿姨是這家店的老顧客了,她告訴記者,兒媳婦正在坐月子,最需要這些新鮮活雞補充營養了。如果在福田區真買不了活雞,她會考慮到羅湖去買。
記者采訪了解到,深圳市民長期傾向于購買現宰雞,由此形成的“舌尖上的傳統”讓活雞交易一直處于市場主導地位。在采訪中,不少市民明確表示,還是覺得現宰雞的口感好。
記者調查: 產業鏈配套滯后是瓶頸
按照我市的相關部署和規定,生鮮雞上市必須集中屠宰、冷鏈配送。但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生鮮雞沒有經過專業的冷鏈配送環節,產業鏈配套十分滯后,大大束縛了生鮮雞產業發展的手腳。
經營生鮮雞多年的莫老板告訴記者,她每天凌晨3點到達三鳥批發市場,在那里完成進貨、屠宰等工序,然后就將屠宰加工后的生鮮雞運回店鋪銷售。對于按照標準要進行的冷鏈配送,莫老板直言沒有。據她透露,行業內絕大部分商戶都是自己開車進行簡單的運送,很少對宰殺好的雞進行冰鮮處理,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
記者采訪了解到,大多數商戶之所以忽略生鮮雞冷鏈配送這一重要環節,除了市場多年來的不規范外,冷鏈配送的高成本是關鍵的原因。據業內人士透露,活禽屠宰完以后,要進入零下5度左右的預冷箱進行排酸,減少細菌感染,在運送過程中也要保持這個溫度不變,所以配送產品必須要用冷藏車。而購置一臺冷藏車的費用大概在20萬元左右,加上每日車輛的消耗費用,讓冷鏈配送的費用成為一筆頗大的開銷。大部分商戶對于這樣一筆開銷都不敢貿然投入。
生鮮雞市場的另一個問題是魚目混珠。據主要經營雞鴨肉冷凍的深圳金洪記負責人透露,由于生鮮雞的利潤比一般冷凍產品高出不少,因此,有不少商戶用冷凍雞“冒充”生鮮雞賺取利潤。一般的做法是,低價購入可長期存放的冷凍產品,對其進行第二次解凍,再包裝成生鮮雞進行售賣。他表示,由于目前生鮮雞沒有統一的檢驗標識,也沒有建立產品可追溯機制。這些“魚目混珠”、“張冠李戴”的產品,就算在超市、市場上架售賣,一般消費者也是無從辨別,分不清真假。
福田區將試行兩種 冰鮮禽類銷售模式
目前,福田區家禽生鮮上市試點工作正在穩步推進,稍后將出臺更為詳細的實施細則、指導方案以及系列的配套政策。有關部門表示,新政的具體執行會有幾天緩沖期,以便商家消化庫存,具體停售日期以有關單位下發的通知為準。
記者獲悉,政府將在福田試行兩種冰鮮禽類銷售模式:一種是讓商戶以企業加盟商的身份加盟屠宰企業,企業將提供冰柜等產品,并統一配送,政府對企業進行補貼;另一種是讓活禽自主經營戶向政府提出申請,政府在核實后會發放一筆補貼,幫助經營戶購買冰柜。
業內專家表示,生鮮禽類逐漸替代活禽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行業要持續發展,必定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長期的大力扶持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