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花紋”,對于品嘗過極品牛肉的饕客們來說并不陌生。脂肪香郁、肉汁甜美、富有彈性、口感俱佳的羊肉咀嚼體驗,你是否有過?羊肉瘦肉中含有不少肌腱脂肪,即通常所說的油花紋路,這是肉質鮮美、饒有嚼頭的緣來。
商場購物,消費者最先看到的是羊肉的“色”,這是購買與否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使消費者見到的羊肉,看上去是新鮮的,或者說能否讓羊肉在上架后數天內顏色無變化?顏色改變與口感是否統一?油花率決定口感,顏色改變是否會迫使油花率發生變化?
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的研究者奧諾爾·卡爾楠為大家一解其中奧秘。
緣起澳大利亞羊肉消費端障礙
作為世界羊肉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羊肉產業每年產值約37億美元,51%的貢獻來自于出口。但近年該國羊肉產業鏈卻遇到一個障礙:羊肉在上架以后,很快會變成褐色。“這個問題對于澳羊肉產業來說非常嚴重”,卡爾楠說。
卡爾楠介紹,這主要是由于某種色素變化造成的。一開始羊肉可能是紫顏色的,但隨著觸氧產生氧化反應,血紅素鐵會促使肉表變成紅色,起先看起來很漂亮,但隨著這種紅色元素不斷上浮到肉表面聚集,繼續氧化,就變成了褐色。
“其實口感并沒有影響,只是視覺觀感不太好。”卡爾楠解釋,如果顧客在兩塊顏色不同的肉中選擇,肯定會選紅色的一塊,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一致的。
相關資料顯示,歐盟委員會2013年6月13日發布的肉類消費影響因素調查報告表明,影響消費者購買肉類的因素是官能提示,即肉類看上去新鮮與否占10.2%,肉制品看上去味道很好占8.7%,其他因素占比逐次遞減。
羊肉產品在從鮮色變成褐色,這些變色的肉品有可能會下架,或者做成碎肉。這么看起來也無大礙,但對于羊肉產業鏈而言,無形中價值就降低了。卡爾楠說,這使得澳大利亞零售羊肉上架后只能放兩天,無疑影響了供應鏈的效率,造成巨大損失。
羊肉色澤改變的三個因素
探究上述問題,得從整條羊肉供應鏈來尋找根源。
“從源頭開始,先看基因上我們能否改善羊肉的顏色,之后再看屠宰過程、加工過程中有沒有改善變化的可能。”卡爾楠說。
卡爾楠參與了橫跨整個澳大利亞的一項試驗,這項試驗在5年間跟蹤了5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畜牧場的4800多頭美利奴羊,著重研究能否在羊羔斷奶以后做一些重量上或者脂肪含量上的控制,從而降低肉的含脂量,或者說是加快成長的速度。
“羊只在被屠宰時大約是21公斤。我們在屠宰場進行了研究,包括PH值的變化、鋅和鐵的測算,以及對羊肉上架以后顏色的觀測。屠宰后24小時內取樣,觀察顏色的變化,包括在上架后用了一種可以讓氧氣透過的薄膜包裝,模擬羊肉上架后的環境。”
研究人員把肉品對應的羊只出生年份、生長過程以及所吃的飼料進行對比,發現有好幾個因素影響羊肉的顏色,且顯得較為復雜。
首先,通過基因手段改善肉的顏色。卡爾楠表示,“我們研究了一下過去10年澳大利亞所用的養殖方式,發現在加快增長速度和降低肉類脂肪含量方面,對羊肉顏色的影響為零。也就是說,兩者對于羊肉上架以后的顏色變化沒有影響。但在增加羊肉肌肉含量時,卻發現其改善了羊肉的顏色。因此在養殖羊的過程中,肌肉含量越高,其肉品上市后保鮮的時間就越長。”
其次,在生產方面,研究人員發現了維生素E對于肉色的功效。維生素E是起抗氧化作用的,但其在澳大利亞干燥的畜牧環境里很難保存。研究人員在觀察中發現,維生素E含量高時,羊肉鮮亮的顏色保持時間就長。如果維生素E含量能在肉品中得以保持,參考顧客接受肉品顏色的參數,此前羊肉一般只能上架2天的限制就能被超越,2天以后肉品的顏色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此外,加工過程中有影響顏色的因素。
“PH值越高,上架后顏色就會越快地變成褐色,所以必須要把肉的PH值降到最低,從而使其保持鮮艷顏色的時間長久。”卡爾楠說。
但如何降低羊肉的PH值?
“如果能夠降低動物所經受的壓力,就能取得合適的PH值。還有就是油花率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大理石花紋,如果降低油花率,就能延長保持鮮色的時間。”
事實上很多養殖戶卻認為,為了口感好,油花率越高越好,所以這是個矛盾的問題。
卡爾楠解釋,如果羊肉油花率太高,就會導致在架上更快地變成褐色,從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所以要謹慎地處理和平衡多方面因素對羊肉顏色的綜合影響。
畢竟,如何促進消費者更好地購買,才是研究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