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大跌之后的生豬均價從4月開始持續穩步上行,給養殖戶帶來些許信心,生豬市場變得活躍起來。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日前組織實施了生豬養殖效益專項調查,結果顯示,養殖成本的上行壓縮了養殖戶收益增長,而生豬價格回暖后勢并不明朗,規模化養殖需謹慎上馬。
全年扭虧為盈難度大
據監測,價格連跌五個月之后,青島市生豬平均出欄價格在4月份一度降至10.92元/公斤,累計下降 4.59元,創本輪價格調整以來的新低。自4月中旬起,受政策調整及供求關系變化等因素影響,生豬出欄價格出現V型反轉,在6月上旬達到14-15元/公斤的反彈最高點。但之后價格再度疲軟,呈現緩降態勢,導致6月份平均出欄價格為13.23元。
肉價仿佛“過山車”般急升緩降,使得規模養殖戶和散戶對市場走勢做出不同判斷,生豬存欄量出現差異。部分規模養殖戶逢低入市,保留種豬并大量購進仔豬,擴大生產規模;而散戶由于受到較大沖擊,尚未恢復養殖信心。調查結果顯示,養殖戶每頭生豬的平均養殖成本為1573.3元,平均出欄重量為125.2公斤,以此測算每公斤生豬的養殖成本為12.57元,其中飼料成本最高為9.17元,仔豬購進成本1.91 元。目前青島地區市場上的玉米銷售價格已由年初的每公斤2.16元上漲到2.70元,按照業內公認的盈虧平衡點——豬糧比6:1計算,當前存欄生豬的養殖成本在加大擠占養殖利潤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下半年生豬收購價格將長期徘徊在14元/公斤左右,實現全年扭虧為盈難度極大。
不宜盲目擴大規模
調查過程中,有近半數的散戶在談及對今后生豬養殖業發展的看法時,主動提出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積極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鼓勵規模化生產經營,逐步實現生產和銷售的集約化。
專家認為,需要從多個方面正確認識規模化養殖:一是規模養殖投入大、生產周期長,若是跟風而起、盲目上馬,很容易導致產能過剩;二是規模養殖需要完備的配套設施,比如交通運輸、污水處理、病死豬焚化等,在養殖項目投產之前必須加大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不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加嚴重的污染;三是大規模養殖產生的巨額利潤,可能導致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對原有的養殖格局造成擠壓,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增收;四是大規模養殖帶來的行業壟斷,很可能導致豬肉價格長期居高不下或巨幅波動,影響市場穩定。相關部門應結合傳統養殖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嚴格把關大規模養殖企業的審核、準入和后續管理機制,使生豬養殖業規模化程度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行業的安全、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