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人均口糧從1986年的207.1千克降至2010年的148千克,降幅高達28.5%,但與此同時,人均肉蛋奶等食品消耗量卻一路攀升。
三十多年來,我國草業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一直在為“草地農業”的發展作種種努力。他為“重耕地輕草地,偏重以糧為綱,忽視發展草業”的狀況感到憂慮。他說現在到了調整農業結構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再踟躕不前,“如果農業出了大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
飼料缺乏:肉蛋奶供應的隱憂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食物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在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我國國民的口糧需求約為2億噸,家畜飼料的需求約為5億噸。”任繼周指出,我們現在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就是保護耕地,要有足夠多的耕地種糧食。這種力爭糧食增產的思路太窄了。“飼料需求是口糧需求的2.5倍,傳統的耕地農業如何承受這一重負?”
2012年,我國進口飼料玉米520萬噸,大豆5750萬噸,苜蓿甘草44.2萬噸。更令任繼周擔憂的是,由于玉米比小麥價格高而且供應不暢,目前,我國多數飼料公司已經改用小麥代替玉米來配合飼料,這會造成怎樣的浪費?同樣的土地和水資源,如果生產牧草(含飼用作物),可收獲能量比谷物多3到5倍,蛋白質比谷物多4到8倍。我國口糧和飼料將自給有余。
任繼周分析,從發展趨勢上看,我國當前的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費量只相當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韓國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隨著這一消費的增長,我國的飼料缺口將越來越大,這個缺口需要包括飼用作物在內的牧草來填補,而不是糧食。
“這是農業生態系統中食物的生產系統與食物的消費系統的嚴重錯位。”任繼周指出,這種系統相悖引發的問題,不是枝枝節節的技術措施所能解決的,要做農業結構的調整。
用“退耕還草”確保蛋白質產量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任繼周就提出了發展草地農業的觀點,但是,這與長期以來國內“以糧為綱”的主流觀念存在明顯的沖突。由于得不到決策部門的認可,草地農業一直沒有在國內推廣開來。
多年來,由于農業缺乏整體發展的思維,在農耕地區,出現了土地資源被嚴重耗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農村貧困等一系列問題;在草原地區,從植被到土壤,從家畜到野生動物,從牧民生活到牧業社會,則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系統性衰竭。
任繼周說,重視糧食生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糧食生產必須納入農業系統正常運行的框架之中,而不是孤立于農業系統之外,更不可以凌駕于農業系統之上。“糧食安全不同于食物安全,耕地農業并不是糧食安全的可靠保證。”他呼吁,不能再靠化肥農藥來實現糧食增產了,而是要將“耕地農業”轉變為“草地農業”。在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還要走“退耕還草”的路子,充分發揮耕地以外的草地和林間草地的作用。減少使用化肥農藥,減少污染。
他認為,一些地區“退耕還草”比“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更好,收益更快。因此必須把牧草和草食家畜引入農業系統,將耕地和非耕地的農業用地統一規劃,把天然草地、耕地和林業充分調動起來,實施草糧結合、草林結合、草菜結合、草果結合、草棉結合等等,通過草田輪作等技術,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土地的生產潛力并保持生態健康。
他樂觀地舉例,在我國發展草地農業,其蛋白質產量將超過進口大豆豆餅所含的蛋白質,僅這一項就能相當于節約耕地面積3億畝;再把農村勞動力外流而導致的全荒或半荒的耕地利用起來,至少能增加現有耕地面積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