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農產品電商的興起讓生鮮電商的模式討論異常熱烈,多少先驅變先烈,生鮮電商這個行業難就難在一個“鮮”字,它挑戰的是電商領域各門活兒的高精尖,考驗的是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所有人都認為這里充滿好生意,但多是一籌莫展。
這些天,很多人在討論京東最新上線的生鮮電商新玩法,那就是“定期宅配+私人定制”,這根本不算是什么新模式。看看許多大城市周邊,早已被各種有機宅配的農場包圍的水泄不通。各種宅配卡和宣傳單滿世界飛,因為這被證明了——能賺到錢。
互聯網時代,仿佛一說起生鮮電商,似乎是高大上的東西,其實說穿了,就是賣菜的。既然是賣,那就是怎么個賣法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生鮮電商模式不外乎兩種:預售類模式和現售類模式,這一點倒是和房地產有相通之處。
預售類模式
無論對于私人定制還是定期宅配,其實就是一種預售模式,提前把我地里的菜和樹上的果賣給你,只要解決了一個信任問題就結了,食品很安全,食用很放心就夠了。這里面主要銷售的是土地和服務,采用生態的自然種植,不追求產量,以保證水果的品質,實現原產地高品質的果蔬直供。在食品安全形式嚴峻的今天,這種純天然、無污染的自然品質誘惑,在產品單價和附加值上就了有很大的盈利空間,也更容易獲得認可,這也是剛開始做宅配比較賺錢的重要原因。
而對于私人定制就更簡單操作了,提前把土地都租給你了,無論菜種的怎么樣,都已經銷售給你了,還能作為周末休閑旅游的一個日程活動。通過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服務,提升客戶或者消費者的體驗,通過會員認領土地,通過自種或由合作基地負責耕種、管護,自然而然實現果蔬食品的可追溯。
對其他諸如茶葉等非標性的產品類,很大程度上首先解決的也是一個信任度的問題,也就是誠信的積累,通過預先訂購的方式,直接產生訂單,有針對性的開展采摘和包裝,這一類預售模式與其說賣的是一種產品,倒不如說是一種信任。就目前來說,對于相對高端的生鮮類產品,這是個好思路,也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一個捷徑。
現售類模式
除此之外,當前以及諸多先行者所采取的都是現售模式,自身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規模化種植和養殖基地,通過自產或者嚴格篩選的產品進入銷售端,這方面,土特產是最先觸網的一批。其他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等等,也有這些操作方式在里面。比如南方的荔枝、菠蘿、冰糖桔、蜜柚等等,在出貨量較大的情況下,多數是從現有的農產品中挑選,進行電商化的銷售。
這種方式做起來比較費氣力,也才有一些電商經營者滿世界找優質產品,畢竟這種方式有天花板的,熱鬧一陣可以,做大似乎很難。這種模式一方面受限于產品的層次不一,一方面花費大量精力淘產品,對于電商的長期良性發展無形中增添了許多關節,再加上果蔬產品的季節性影響。由此帶來的物流的高成本和保鮮技術或者說冷鏈物流的局限性,使得成本控制很容易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也是近兩千家生鮮電商網站不容易盈利的一個關鍵。
生鮮電商發展的兩個攔路虎
對于生鮮電商,如何實現低成本擴張,高效率配送,對提高銷售規模和輻射范圍很重要。以往的諸多問題,歸結起來不外乎幾點:
其一,生鮮的標準化問題。農產品的生長是一種生物過程,加上土壤、水質、種質、管護等多方面,生產的產品多數情況下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也是為什么有土特產的原因。但現在一說起標準化,好似農民或者生產者就應該一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是非常標準的,品相、口感、甜度等等產品指標是整齊劃一的,這本身就是選錯了對象,對于當前中國的多數農產品生產者,甚至包括一些頗具規模的農場,也面臨著相似的困惑。
生鮮的標準化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未來很可能分為兩個極端,一個是純高端產品,限量版、區域性、高品質,另外一種就是相對寬松的綠色分包生鮮,品質有分級,但差別不大。
其二,折損率居高不下。根據資料統計,我國現在的果蔬在物流過程中損耗近三成,100噸的蔬菜輕易可以產生20噸的垃圾,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5%左右的損耗而言。這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以往我們都很容易把這些問題歸結為冷藏鏈的物流問題,其實根本上是現有的消費習慣和不成熟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有關,農產品從產品的最初狀態沒有更好的變成便于流通的商品,在物流過程中對于果蔬、水產自身的生物活動干預不夠,直接導致損耗偏高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成本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在生鮮電商的過程中,消費者會降低對商家的信任感,也帶來了一些抱怨,逼迫的一些商家開始搞預定,隔日供貨等。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以往的多品種、快物流、輕包裝的問題在3C產品和鞋帽服裝上沒有出現的問題,在農產品上都成了大問題。
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目前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強加工技術引進,堅持搞單品經營,深化細分,用專業化的手段,做好一個單品的銷售和推廣。當然對于電商平臺或商超的經營者來說,需要多樣化的產品組合才是經營之道,這就是單品合作的途徑了。通過和不同的農場或者專業加工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確保每個單品都是專業化處理和包裝,相同的產品所帶來的是物流成本的節約和高效配送。農產品更快的通過預冷和分裝,進入流通渠道,也才能賣得更好。
對于電商從業者來說,重要的不是產品越多越好,而是產品的多樣化商品越多越好,就好比我們的一魚多吃似得,在農產品的初加工之外,多關注深加工和多種包裝技術,包括果蔬的不同形態、不同包裝的加工和處理,在確保生鮮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同時,強調產品的多樣化,也才能在單品的基礎上挖掘出更多的客戶需求,對于生鮮電商的銷售多個市場著力點。
然后再同不同的生產基地開展合作,比如京東在新疆阿克蘇、山東、海南文昌等地承包了上千畝土地,種植蘋果、櫻桃、荔枝等水果單品;與河北高碑店、山東煙臺、海南文昌等地建立有機農產品直供基地。并雇傭當地的農民來進行規模化種植,采用自然種植方式,不追求產量,以保證水果的品質,實現原產地高品質的果蔬直供。隨著豐富產品的品類,也許就是個不錯的解決之道。
生鮮電商的兩個抓手:標準和品牌
電子商務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對上游貨源的競爭和供應鏈的把控。首先就是標準化的問題。沒有標準化,每個農場或者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差異過大,無法進行統一的識別和分級,只能按照土特產的路子,一個地方一個牌子,非常不利于做大做強市場。
實行標準化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的根本舉措,在電商的貨源方面,就要考慮輸出生產標準,形成可執行的細化的東西,也可以委托農產品研究機構制定和分發,確保農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土壤改造、施肥、采摘,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包裝。縮小產品的差異性,擴大產品的相似性,打造一定量級的可復制性產品,才能實現電子商務的貨源穩定。比如近年來的山東棗莊,櫻桃種植面積約6000公頃,通過推廣標準化栽培、嚴禁使用違禁農藥、實行分級銷售等多項措施,全力打造“誠信櫻桃”特色農產,種植出來的綠色櫻桃,個大、色艷、品質非常高,取得了不錯是銷售成績。
標準的制定不僅僅在于生產端,如土壤、采摘、制作以及包裝方面與農場簽訂更為細化的標準,實現蔬菜的標準化生產,還在于通過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蔬菜生產電子檔案系統。示范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指導生產者科學防治蔬菜病蟲害,提高地產蔬菜質量安全水平。良好可靠的生鮮電商的上游貨源才是銷售的最佳起點。
其次就是品牌的打造。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過程中,更多穩定且品質異常接近的生鮮產品進入流通端,就為品牌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好基礎。按照傳統的理論來講,產品品質的差異性是建立品牌的基礎,如果是同質的農產品,消費者就沒有必要對農產品進行識別、挑選。差異性的產品才能建立農產品的品牌,其實這句話也對,但是關注點不對,品牌是一種區隔,要把自身的產品同其他產品區隔開來,比如可追溯、綠色、品質優良等等,需要建立同其他農產品品質的差異化。
許多農產品種類及其品種具有生產的最佳區域,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土質,溫濕度、日照等自然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農產品品質的形成、許多農產品,即使是同一品種,在不同的區域其品質也相差很大。但對于生產者來說,區域性統一的生產標準產生相對統一的品質,統一的品質才是品牌塑造的關鍵,不然就又是一個地方特產的案例了。
對生鮮電商經營者來說,無論是果蔬還是水產,都必須注重從生產端的標準化,只有標準化的東西才能更容易進行深加工和品級分類,然后才是品質和品牌的久遠流傳。電商歸根結底還是商業活動,良好的售賣是一切的前提,無論對于預售類模式,還是現售類模式,電子商務同傳統渠道一樣,產品永遠是核心,如果脫離了標準,品牌就是無源之水,如果脫離了品牌,討論什么生鮮電商模式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