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金融工具對實體經濟的作用相比,保險的獨特優勢在于,它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數法則,僅用少量資金就能化解大量風險、激活增長潛能, 對經濟發展產生“杠桿式”“幾何級”的影響。正因如此,保險業的改革創新絕不可恣意“跑偏”——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對接實體經濟需要,符合宏觀調控方向。
什么樣的創新能讓保險業在自身獲益的同時,也能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滿滿的正能量”?山東省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試點經驗,作為“行業保險”的樣本,值得我們探究。
濟南試點生豬價格指數險
養豬虧多少 保險賠多少
山東省濟南市銀泰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靳衛蘭說自己是泉城最大的“豬倌”——她的豬場存欄生豬8000頭。今年3月,她為1000頭生豬投保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先保一部分,看看效果再說。”
靳衛蘭向記者介紹,當1斤生豬銷售價格與6斤玉米價格相當時,生豬養殖處于盈虧平衡點,不賠不賺。“豬糧比達不到6∶1時,我們就虧損,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安 華保險公司推出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以國家發改委每周發布的豬糧比為參照系。保險合同約定:按每頭生豬出欄最低體重100公斤、每公斤體重養殖成本12元 計算,每頭豬的保額1200元,費率1%,保費12元。“豬糧比每下降0.01個點,養殖戶飼養1頭生豬虧損2元,我們就賠償2元。保險年度結束時,按全 年豬糧比指數平均值‘算賬’。”安華保險濟南中心支公司總經理薛瑞說。
今年上半年,生豬價格一路下滑。豬糧比從年初的6.46∶1跌至4月底的4.64∶1,養殖戶叫苦不迭。“好多豬場都快撐不下去了。我算了算,哪怕到年底豬還是這個價,上了保險的豬,每頭能有200多元賠款,保本沒問題。” 靳衛蘭說。
山 東是我國生豬養殖大省,當地政府認為,本輪生豬價格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全國生豬供應不斷增加,特別是兄弟省市豬肉自給能力增強、東北三省生豬成本優勢凸 顯,影響了山東生豬的競爭力。為幫助養殖戶化解價格危機,截至4月30日,全省共有32個養殖大戶參保,保險生豬29380頭,保額3525.6萬元。
靳衛蘭透露,前些日子好多養豬大戶都向她打聽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事。“養豬的都知道,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熬過去就好了。保險公司給保本,就不用拆豬圈、賣母豬了。不過大伙都說最好有保費補貼,補一半也成。”
小心扭曲市場規律
肉價與養殖規模之間的互動關系正逐漸清晰,這一背景下,生產者虧多少保險賠多少,那價格對供需的調節還能奏效嗎?旨在為養殖戶減損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有可能不小心扭曲了市場規律運行。
十八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以保險特別是財政補貼投保的方式直接干預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似為不妥。
從保險經營的角度考量,大規模發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也有隱憂:
——保險風險應是“偶然風險”而非“規律風險”,目前“豬周期”有跡可循,因此難以杜絕經營中的道德風險,比如養殖戶專揀“虧年”投保。
——保險風險應為同類的、獨立的、在空間上呈概率分布的風險,而國內各地生豬價格走勢基本一致,保險公司若大面積承保,肉價下跌時會面臨巨災風險。
——目前保險公司的做法,是利用“豬周期”在時間上分散風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容易遭質疑、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