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散養戶“看不懂行情”割肉退出
今年上半年,豬肉市場低迷,尤其是5月,肉價低至5.5元/斤(成本價約7.5元/斤),養殖戶陷入“豬周期”怪圈,部分養豬戶難以支撐,或停滯補欄,或縮減規模,甚至有的養豬戶退出了養豬業。從7月起,豬肉價格再次上漲,養豬戶逐漸從虧本期進入盈虧平衡與盈利期,“養豬如同買股票,漲跌沉浮難以預測,‘過山車’似的沖擊實在難以招架。”這是生豬養殖戶的心聲。
近日,經過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養殖戶難抵“豬周期”怪圈,其主因是散養戶難敵大市場,市畜牧局相關負責人提醒,生豬養殖戶應理性應對豬價“過山車”現象。
現象
肉價遭遇“過山車” 散養戶陸續退場
陸斌是市城區創新工業園的養豬戶,從2011年開始從事育肥豬養殖,保持近100頭的養豬量。在涉足生豬養殖的這幾年,隨著豬肉價格“大起大落”,陸斌已經“坐”了好幾輪“過山車”。雖然也算是養豬業中的熟手了,但是對“豬周期”的怪圈仍然無法預測。今年他只能退出養殖行業,他說:“風險太大了,只要一賠,半年都緩不過氣來,只好換個方式賺錢。”
根據陸斌掌握的數據,近年來,生豬養殖戶增多,生豬收購價極不穩定,跌多漲少,但飼料價格卻持續上漲,目前飼料中所需的包谷、麥麩等都只漲不跌,按比例配成的成品飼料也逐年上漲,再加上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在飼養成本增加的背景下,生豬出欄卻經常遭遇不穩定的“豬周期”。
今年上半年,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尤其是今年5月,我市的生豬價格低至5.5元/斤,然而生豬成本價幾乎都要7.5元/斤,已經可以出欄的生豬,養殖戶只得忍痛出欄拋售,在這波行情中,許多散養戶賠慘了。從7月開始,豬價開始慢慢反彈,逐漸從虧本期進入盈虧平衡與盈利期,熬過這波行情后的養殖戶也逐漸實現扭虧為盈,然而對于過去幾月的生豬價格變化,養豬戶依然心有余悸。
為什么“受傷”的只是散養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遭遇“豬周期“的怪圈時,選擇退出的幾乎是散養戶,養殖大戶根據市場情況積極應對,因而并未遭受太大損失,且極少選擇退出養豬業。究其原因,在生豬養豬業中,養殖戶間相互競爭,散養戶規模小,缺乏抵御“豬周期”的能力,因難敵市場風險而選擇退市。
雖說都是養豬戶,遭遇“豬怪圈”時,養豬大戶老梁卻與陸斌的應對招式不同。“上半年養了200多頭豬,但價格太低不敢賣。有近80頭豬本來是6月份要出欄的,硬是多養了1個多月,等到7月底價格升上來一點才賣出去,既沒賺錢也沒虧本。”老梁說,他在8月底補欄近100頭,為春節的豬市行情做準備。
分析其原因,行家老梁告訴記者,生豬養殖戶普遍只能通過中間商、豬販子來獲取市場信息,或憑個人經驗對市場進行判斷,價格對生豬供需情況的影響具有滯后性。當“小生產”面對“大市場”時,很容易因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導致決策失誤、遭受損失。所以在市場價格不穩定,大起大落時,許多散養戶只能被淘汰出局。
此外,散養戶缺乏專業養殖管理技術,疫情防控基礎脆弱,導致養殖成本比規模化飼養的成本大,在競爭中沒有優勢,這也是散養戶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的原因。
為什么會出現 “豬周期”怪圈?
為什么豬價出現旺季不旺?市畜牧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幾年規模化養豬興起,占了市場的70%以上,供應均勻,但需求量卻是季節性波動,供需失衡引發價格忽高忽低。
“農忙、中秋、十一、春節前,都是豬肉消費旺季,規模化養豬出貨均勻,碰到需求旺盛價格高,反之就低”,該負責人推測,去年12月中旬后反常地一路下跌,出現罕見的旺季不旺現象,可能與養豬大戶們摸清規律后集中供應有關。
“經過這幾年的價格起伏,大家都認為春節前價格一定會上漲,而且去年下半年價格也在回暖,就不約而同地把豬壓到12月后出手,造成供大于求適得其反。”他表示價格變動表面上有時間規律,但實質受供需影響,供大于求,旺季也就變淡季了,因此出現了所謂 的“豬周期”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