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畝地、幾間棚、幾頭豬的庭院圈養模式,對應的是小規模、多散戶、重污染的養殖特點。在嘉興生豬養殖業拆違減量的歷史抉擇中,這一沿襲數百年的傳統養殖模式轟然坍塌,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探索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養殖模式。
粉色的外墻、寬敞的空間、整潔的環境,在翠竹的掩映下,一幢幢標準化豬舍佇立在村莊一隅……這還是傳統印象中“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養豬行當嗎?“我們引進了歐洲先進的養殖理念和技術,以現代化飼養管理模式進行‘無抗生素’養殖,確保豬肉美味、健康、安全。”在桐鄉市洲泉鎮湘西村,嘉華種豬養殖場負責人沈建平自豪地說,采用歐洲標準養豬,與國內現有的粗放型養殖方式有著天壤之別。
在這座現代化牧場里,5000頭豬住在四季恒溫、通風良好的豬舍中,夏天有降溫系統,冬天用地熱保暖,飲用水清潔達標,飼料低蛋白且不含抗生素、有害重金屬,并利用紫外線及天然植物提取液殺菌消毒。在如此精細化管理下,豬長得非常壯實,抵抗力強,不易生病,每頭母豬平均產仔存活率高達25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飼養過程中全程不使用任何激素、催長劑、抗生素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產生的豬糞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可加工成優質高效的有機肥。
嘉興生豬養殖業如何轉型提質?“嘉華模式”無疑提供了一個現代化養豬的范本,成為區域探索的一條有效路徑,即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建設,推廣散裝飼料、自動化喂料系統等減量化清潔化設備與工藝,健全豬人工授精和良種豬繁育體系等。“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養豬場、養殖戶須探索不同的轉型模式。”桐鄉市畜牧局局長俞堅群告訴記者,去年底桐鄉市率先完成生豬養殖業專項發展規劃并通過審定,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在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濮院鎮新港村、新旗村、紅旗漾積極探索養殖小區模式,實行多個業主專業化、標準化養殖,實現了統一防疫、統一管理和統一治污。
在我市各地,一張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的網絡正在悄然織就。截至目前,嘉興市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優化方案已印發實施,市級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即將進入專家評審階段,全市7個縣(市、區)的專項規劃均已發布。下一步,各地將加快實施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畜牧業用地,確保規劃布點落地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