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上漲,有人歡喜有人憂,出現了兩極分化,大家應該都能猜到“喜”和“憂”的分別是養殖戶與屠宰企業,他們之間的戰爭從沒有停止過,兜兜轉轉如同一場游擊戰,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進我退,敵退我追。
養殖戶與屠宰企業三種PK類型
生豬價格上漲,屠宰企業壓低收豬價格。豬價上行,就意味著養殖戶的盈利增加,屠宰企業的盈利減少,屠宰企業收購壓力大,為了增加差價收益將壓低收豬價格,但在豬源短缺的地區,養殖戶卻不肯妥協。近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華東和華南地區壓欄惜售氣氛濃厚,豬價持續微漲;而東北及華北地區出售意愿松動,屠宰企業趁機壓價,導致豬價小幅回落。
生豬價格上漲,屠宰企業提升收豬價格。在豬價上漲的情況下,養殖戶期望豬價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一舉拋出,壓欄的這段時期,豬源緊缺,為解決收豬難,屠宰企業會選擇提高價格來誘惑養殖戶出欄。
生豬價格下跌,屠宰企業壓低收豬價格。豬市不景氣、生豬存欄量大時,養殖戶們為了盡量減少虧損,不得不將生豬賤賣,而屠宰企業此時下調價格對養殖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這種“豬不想賣也得賣”的局面讓養殖戶頗為無奈,幾天的猶豫時間,有可能虧損的更厲害。
生豬業的“蹺蹺板效應”
以上這三種形式,很明顯是一種“蹺蹺板效應”,各界對“蹺蹺板效應”的理解褒貶不一。玩過蹺蹺板的人都知道,兩人互相較勁,希望對方把自己抬起來,我們享受的都是在高處的那一刻,而不是落地。同理可證,養殖戶和屠宰企業的關系很難平衡,兩者必然有一上一下,誰都想當上位者,誰都想獲得盈利,不過從以往的PK來看,養殖戶經常處于弱勢。原因很明顯,養殖戶與屠宰企業的規模大小以及對市場行情的掌握程度相差懸殊,加之屠宰企業不是處在生豬業的第一線,風險相對較小。從養殖戶到經銷商這一整條產業鏈,越靠后的風險就越小。這就好比對著一棵粗脖子樹砍一刀,沒砍斷,越往里刀口越細,再往后的樹干部分都沒有受傷,力量全被前面分化了。
屠宰企業在“豬價跌漲”中扮演的角色
大多數人認為屠宰企業是整個生豬產業鏈中最大的利潤獲得者,生豬的養殖成本跟屠宰企業沒有關系,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豬價上漲的時候,屠宰企業總是毫不猶豫地漲起零售價,而豬價下跌的時候,他們的腳步好像永遠慢了半拍,于是屠宰企業在市場價格的變化中,賺了個盤滿缽滿。到現在,竟分不清是先有豬價的跌宕起伏還是先有屠宰企業的收購。
豬價的跌漲果真全是自然效應么?也不盡然,上帝從不擲骰子,每一件看似偶然的事情都存在著它的必然。的確,生豬存欄量、消費季節、以及飼料、旱災、進口豬肉都有可能對豬價造成影響,那除此之外的人為因素呢?有網友分析,屠宰企業會統一定價,在更廣泛的地區執行一個價格,而這個價格被更多的企業作為參考價格的時候,很可能會潛移默化的成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收購價,屠宰企業還會在現有收購價格的基礎上,不斷試探性地報出更低的收購價,無形之中,對豬價形成了一定的牽制。
這就是屠宰企業在與養殖戶博弈中的策略,彈指之間,一頭豬可能相差一兩百元,而作為產業鏈底端的養豬戶,辛苦“背了”,風險“背了”,錢卻被別人賺了,弱者往往都被人同情,不過養殖戶和屠宰企業的較量由來已久,只要有豬市存在,這場“戰爭”就永遠不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