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豬產業恐怕是工業化程度最高和資本關注度最高的農業產業了。治國有豬糧安天下之說,糧食國家控制較嚴,比較效益較低;但豬肉就不一樣了,充滿了想象空間,因為隨著大量農村人口轉向城市,消費升級,人均豬肉消費不斷上升,2012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約39公斤,比1990年的20公斤增長近一倍,市場空間實在誘人。于是,在一片資本下鄉的熱潮中,各方資本不約而同將目光對準了生豬產業。國外資本中,高盛以收購的方式跑馬圈地;工業資本中,武鋼養豬竟然利潤好于煉鋼;連互聯網這個“陽春白雪”也看上了生豬產業這樣的“下里巴人”,網易的“丁家豬”雄心勃勃地上路了;更不要說大農業領域的中糧集團在各地興建大型養豬場,雙匯收購美國養豬企業。一時間,資本養豬風迷一時。然而,美好的投資前景被無情的現實打破了,自2011年生豬價格登上新的高峰之后,一路下跌,到2014年春天,豬糧比已經跌破5:1的重度虧損線,國家被迫啟動新一輪冷凍豬肉收儲計劃,市場哀鴻遍野,養豬一頭平均虧損300左右。今天的生豬產業又該如何面對?
超過預期的下跌——失靈的“豬周期”
凡生豬產業的行內人士都知道“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的“豬周期”,但這個“豬周期”卻在2013年失靈了。2013年不僅期望中的年底回升新周期沒有開始,連正常的春節上漲行情也被打破,春節前后生豬價格不漲反跌,讓人大跌眼鏡。是什么導致了“豬周期”的失靈,各方說辭很多,但歸結起來是三條理由,一是產能過剩了,2013年中國生豬出欄達到歷史紀錄的71557萬頭,比價格低迷的2012年又增長了2.5%;二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和光盤行動等民間食品節約行動開展,餐飲業肉食消費下降;三是進口凍豬肉的沖擊;四是成本居高不下,豬肉價格下跌,而養殖成本并不下降,人工成本還在漲。在上述四大因素中,實質上產能過剩最為根本,出欄的增加說明在2013年確實有大量資本瞄準了新一輪的“豬周期”而逆市投資,結果導致“豬周期”不幸失靈,無法從底谷抬起;至于餐飲業消費因公款消費下降也有些牽強,公款消費更多的恐怕不是普通的豬肉,而且豬肉價格下跌了,可能普通居民消費還增加了;進口豬肉則總量實在有限,價格暫時還缺乏競爭力,沖擊能力有限;而成本的問題只是在去年的肉價下跌中相對突出了,特別是人工成本的上升是所有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豬周期”確實失靈了,生豬產業的新時代來臨了,是進一步在“資本+規模”的傳統方式下繼續搏殺,催生若干大型寡頭企業,最終在壟斷中實現市場的相對平衡;還是加快轉變單一的工業化思維,發展模式多樣的生豬產業形態,各方也在爭論之中。但基本可以肯定,“豬周期”的失靈依然擋不住前仆后繼的腳步,投資生豬產業依然一片“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壯觀場景,因為生豬產業最適合資本投資,而且越大似乎越好。也就是在普遍虧損的不利局面下,廣東溫氏集團宣布2013年生豬出欄規模突破1000萬頭大關,繼續領銜規模養殖企業,占全國出欄總量的1.4%。中糧集團也于2013年9月宣布斥資36億元,建設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生豬基地,200萬頭生豬只是起步的規模,將來要擴大至500萬頭。
向前還是向后——生豬產業的方向性抉擇
怎樣才能避免生豬價格劇烈波動?可從市場、生產、政策等角度入手,但最根本的是要從生產環節入手,避免供應量的劇烈波動。因為生豬的年繁殖速率是15倍,出欄周期是6個月,數十倍于牛羊的生產速度,很容易造成市場短期的供過于求,于是價格調整周期形成。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加快淘汰散戶養殖,讓規?;?、標準化的大中型養殖場唱主角,再以若干龍頭企業為紐帶,使產業鏈緊密起來,均衡市場供給。另一種意見恰恰相反,認為規模養殖是價格波動的罪魁禍首,應該推廣家庭適度規模養殖,嚴控大企業、大資本進入養殖領域,以實現生豬產業的平穩發展。還有一種更為極端的意見,認為整個生豬產業陷入了發達國家衰退中的生豬產業舊模式,即工業化的陷阱,在發達國家開始追求生態理念、講求動物福利的時候,中國的生豬產業不應繼續拾人牙慧,重蹈覆轍。
到底會走向哪個方向?估計短期內還得在規模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散戶繼續退出,養豬巨頭加速崛起;但也不排除各類特色養豬的崛起,迎合多元化的消費時代。
雙匯的救贖——生豬進入產業鏈時代
2011年央視“3.15”晚會的“健美豬”真相曝光絕對是雙匯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因為下屬企業收購了使用了含“瘦肉精”的豬肉而被曝光,雙匯瞬間遭受了類似三鹿奶粉事件一樣的巨大沖擊。事件隨即迅速發酵,半個月內雙匯能夠計算的損失就超過121億元,而對于品牌形象傷害帶來的經濟損失還無法估算。事件爆發后,雙匯發布致歉聲明和產品召回聲明,將每年的3月15日定為“雙匯食品安全日”并公布整頓舉措。此后雙匯痛定思痛,開始擺脫單一的收購加工模式,向產業上游延伸。到2013年中期斥巨資收購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從育種、飼料、養殖到屠宰、深加工、品牌肉食的全產業鏈基本架構初步顯現。不僅如此,收購也實現了技術優勢的整合,讓產業技術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