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是中國養豬業的一件標志性大事,為養豬業的巨頭時代降臨拉開一道閃亮的帷幕12月28日,一向低調的溫氏集團高調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3年上市肉豬歷史性的突破1000萬頭,名列全球第二。震驚之余,不能不說,這實在是中國養豬業的一件標志性大事,為養豬業的巨頭時代降臨拉開一道閃亮的帷幕。
2013年,除了埋頭趕路的溫氏集團,國內其實還有不少大型企業在養豬業頻頻布局。例如全球關注的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事件、如轟動中國養殖業的天邦股份收購艾格菲事件。此外,據我們觀察,公開宣布砸重金建百萬頭型養殖項目的已不少:正大、正邦、中糧、雛鷹……至于數十萬頭規模的在建項目,那更是數不勝數司空見慣。行業大勢已然十分清晰:強者愈強。大企業都在拼命跑馬圈地,為十年后的發展準備籌碼。
巨頭時代即將來臨。在這個變革重重的過渡時期,人們也許首先關注,在此過程中,商業生態有什么變化?有什么需要注意?
竊以為,以下變化可能會非常明顯:
其一,養豬企業從無形競爭轉向有形競爭。
多年以來,生豬養殖基本處于賣方市場,養豬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非常融洽。人們一般認為,養殖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比拼無形的內功,例如比誰的成本更低、管理更完善、技術更先進。而在未來,為了搶占有限的資源尤其是可以養殖的土地資源,有雄心的大型養殖企業再也不會溫良恭儉讓。面對稀缺資源,養殖企業之間的競爭與房地產企業之間的競爭并無二致。所謂養殖企業間無直接競爭的說法,或將退出舞臺。
其二,生產資料企業將被迫轉型。
按照相關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生豬規?;潭炔怀^40%毫無疑問,整個中國養殖業的生態系統建立在中小養殖戶群體上,大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都為適應中小養殖群體而生。大型養殖企業自有一套內部供應系統,對外界的需求相對較少。未來,如果中小養殖戶紛紛轉移甚至消失,生產資料企業如何生存,將是一大課題。如果還想在這個行業混,生產資料企業要么與養殖企業深度合作,要么只能自己親自養。我們看到,一些飼料上市企業紛紛延長產業鏈進入養殖行業,哪怕折騰得頭破血流也依然百折不撓,可以想見,除了不差錢,它們其實是未雨綢繆為未來轉型做嘗試。
其三,有形之手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市場的無形之手在養殖業劃拉,而政府的有形之手也在強勢探入。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與環保壓力增大,政府有若干種理由需要重新調控、整治、規劃養豬業。無論是出臺宏觀的產業政策還是插手具體的企業布局,政府之手都將比以往三十年更加用力。忽略這只越來越嫻熟的手的威力,企業會慘不忍睹。這一點尤其值得中小養殖企業警惕。
其四,短期內豬價波動將會異常。
近兩年,很多人喊看不懂豬價。原因部分在于行業的深度洗牌:散戶退出,中小戶減少,巨頭崛起,且速度各有差異,難以量化。在此過程中,不懂得養豬的大資本仍在摸索,不甘心退出的普通養豬人亦會掙扎,生豬的供求在相當長時間內將無法契合人們的舊經驗,也無法達到主管者所預期的平衡,豬價波動規律屢屢被打破。也許,真要巨頭時代完全到來,豬價才可能大致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