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養豬行業內出現兩個極端現象,散養戶紛紛退市,與之相反,大量資本爭相涌入養豬行業。
2012年3月,湖北省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其“十二五”期間投入390億元資金發展的“非鋼產業”中,將包括“養豬種菜”。至于原因,武鋼總經理鄧崎琳對比螺紋鋼和豬肉價格后稱,“一公斤鋼材價格抵不上四兩豬肉”。
同樣在2012年,比武鋼稍早一個月,以化工制造為主業的廣東德美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投入5.76億元,建設年產36萬頭的“草本酶生態養殖項目”。地產商美林基業集團也欲斥資1.5億元打造廣州最大的單體養豬場。
此后,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和江蘇九州投資集團共同向江蘇省常州市立華畜禽有限公司注資近3億元,該公司在獲得資金后啟動了鵝和豬的產業化生產。2011年12月,聯想控股還被傳出試圖與廣東養豬企業壹號土豬洽談合作。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跨行進軍養豬的企業或基金以及擴大養豬規模的上市企業已不下20家。目前國內養豬業中,散戶占比接近60%,規模化養殖約40%,剩下的產業一體化的大型企業不足1%。
與散戶養豬的“拼技術拼經驗”不同,這是一個“拼錢拼資本”的時代。大資本爭相進軍養豬行業,在他們看來養豬贏利似乎是道并不難解的命題。
“長遠看來,生豬養殖的利潤率還是比較穩定的。”國內一個跨行業養豬的上市公司高管稱,雖然養豬行業價格彈性較大,但只要“踩好步點、把握好周期”,“在價格低時補欄,價格高時出欄”,贏利是可以保障的。
當然,與散戶相比大資本有大資本的好處和優勢:依托龐大資金的規模化養殖,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有專業的團隊去選擇和培育仔豬以保證成活率;對疫病的監控和防治也很專業。這就規避了散戶們不時遇到的“買到病豬就全軍覆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