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的干旱天氣導致我國局部地區(qū)農作物受災嚴重,引發(fā)市場對糧價上漲乃至未來通脹前景的擔憂。此次干旱導致玉米減產應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推升的玉米價格漲幅在11%-22%之間,但對糧價和CPI同比的直接影響較小。由于玉米是生豬養(yǎng)殖的主要飼料,玉米價格上漲會削減生豬養(yǎng)殖戶的利潤,抑制其能繁母豬補欄的積極性,從而可能加劇未來豬肉市場的供需失衡,并加大未來豬價上行的幅度和持續(xù)性。我們測算,此次干旱通過玉米價格上漲帶動的豬價漲幅在7%-13%之間,由此推升CPI同比上升約0.2%-0.4%。可見,此次干旱對糧價的影響不足慮,對豬價的影響應警惕!我們需要關注干旱給本輪豬周期帶來的擾動,這可能是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通脹前景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1.今年旱情總體上屬于區(qū)域性
今年6月以來,全國降雨總量較常年略偏少,受災區(qū)域相對集中。黃淮、江淮、長江中上游和華北、西北、東北部分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階段性高溫伏旱,其中遼寧、河南、吉林等省遭遇了近63 年來最嚴重的干旱。進入8月下旬,東北和黃淮旱區(qū)出現(xiàn)明顯降雨過程,及時緩解了旱情的發(fā)展。據(jù)國家防總截至8月27日的最新統(tǒng)計,今年全國農作物受旱面積6579萬畝,低于多年同期均值1.2億畝。因此,此次旱情發(fā)展總體上屬于區(qū)域性,全局性影響有限。加之今年播種面積穩(wěn)中有增,春播期間氣象條件較好,秋糧豐收仍是大概率事件。
2.近年來干旱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日趨減弱
2000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四次較大規(guī)模的旱災。其中,2000年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干旱年,農田受旱面積達到了40541千公頃。干旱給糧食生產帶來挑戰(zhàn),但從我國近年情況來看,干旱并不一定意味著糧食的減產。糧食產量在2000年和2001年持續(xù)減少,但在2006年和2009年卻喜獲豐收。主要原因在于,2003年以來我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wěn)步上升,農業(yè)科技進步也促使糧食作物的單產逐年提高。因此,只要不發(fā)生全國范圍的特大干旱,干旱年份依然能夠實現(xiàn)糧食增產。事實上, 2003-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已創(chuàng)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個“十連增”。
3.此輪旱情中玉米受災最為嚴重
今年旱情較嚴重的河北、河南、湖北、遼寧、吉林和內蒙古均為我國糧食主產區(qū)。去年6省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3.4%。7月和8月正值玉米和水稻從灌漿期向成熟期的轉變,而春小麥收割期已過且冬小麥播種期尚未來臨,因此此次干旱對玉米和水稻的生產沖擊最大。進一步地,上述6省玉米播種面積在全國玉米播種面積中的占比為43.3%,稻谷播種面積在全國稻谷播種面積中的占比卻不及14%。因此,玉米無疑是今年秋糧生產中受災最嚴重的糧食作物。此輪旱情對玉米和水稻生產的不同影響,從近期的糧價走勢中即可窺見一斑。當前玉米市價達到了2551.2元/噸,旱情發(fā)生以來漲幅超過8%;稻米市價目前為4257.2元,旱情發(fā)生以來漲幅僅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