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廣東省江門市將全力做好潭江流域農業污染源綜合治理工作,計劃在今年內依法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嚴格執行新建、改建、擴建畜禽規?;B殖場“三同時”制度,提高環保準入門檻。
江門農業污染主要有畜禽養殖業、種植業、水產養殖業、林業、農作物殘留物污染以及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等六類污染源。其中養殖業對飲用水的污染占了較大比例,主要集中在豬、雞、鴨、鵝等畜禽上,傳統式的排放足以把江水變臟。
毋庸置疑,實施畜禽養殖分區治理,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對于治理農業污染源具有重要意義,但這還僅僅是第一步。因為農業污染源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僅靠一項措施就取得成功。在實施畜禽養殖分區治理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加強后續監管。在這方面,國內并不缺乏前車之鑒。早在2006年,某市就制定了飲用水源禁養區,規定水源周邊200米以內不能進行禽畜養殖。但制度建立后監管卻跟不上,村民在禁養區內陸續開了300多家養殖場。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時候,才發現難度和阻力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單是補償關閉、搬遷這一項,每平方米就高達300元,要完成整治,財政至少要拿出四五千萬元。
當然,減少生物排泄物污染,對現有養殖場進行環保升級,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對那些有條件實施環保養殖的企業,引導其把畜禽的排泄物收集起來,通過一系列的生物技術和發酵、腐熟等無害化處理,轉變成無污染的有機肥,投放市場。這樣既能賺錢,又可進一步減少養殖業的污染。養殖戶從中看到有利可圖,積極性就會高漲。
考慮到除了畜禽養殖業以外,種植業造成的污染也比較大,我們也有必要予以大力治理。首先要從源頭上預防種植業污染,大力推廣科學生態耕種。農戶喜歡使用化肥農藥,是因為缺乏相關的營養配方知識和生態殺蟲技術。目前測土配方施肥已覆蓋全市,但還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種植習慣。我們應根椐不同環境指導農民種植優質作物,用有機肥代替化肥;通過構建生態食物鏈,不用農藥也可以防止病蟲害,走出“為了高產必須使用大量化肥農藥,勢必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污染之后又要進一步加大化肥農藥量,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污染”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