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產養殖與漁業生態學科研與教學,到利用可持續漁業發展技術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以下簡稱淡水漁業工程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和共建單位,組建了三個有限責任公司和兩個股份制公司,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水產微生物制劑生產工廠、水產苗種生產基地。
“與企業合辦公司是中心與企業合作關系的一種新的方式,為中心研究成果轉化創造更好的條件,更好地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淡水漁業工程中心主任李鐘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將繼續按照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發展目標,建立技術研究開發主體和成果轉化、產業化開發經濟實體互依互存的結構運營模式,實現技術經濟良性互動。
培育推廣“中科3號”
異育銀鯽“中科3號”是水生所研發培育的新品種鯽魚,被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作為首個新品種推介,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入選為2012年度湖北省十大科技事件。該品種的相關成果“多倍體銀鯽獨特的單性和有性雙重生殖方式的遺傳基礎研究”獲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異育銀鯽“中科3號”是淡水漁業工程中心桂建芳院士等人利用銀鯽雙重生殖方式,從高體型異育銀鯽與平背型異育銀鯽交配所產后代中選育出來,再經異精雌核生殖培育而來的異育銀鯽新品種。
據統計,近十多年來鯽魚的養殖規模和養殖潛力越來越大,其年總產量已超過 200萬噸,是產量穩步持續增長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在淡水養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鐘杰介紹道:“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在生產實踐中,用興國紅鯉精子刺激異育銀鯽"中科3號"親本所產的卵子進行雌核生殖,即可生產異育銀鯽"中科3號"苗種用于養殖?!?/p>
異育銀鯽“中科3號”適宜在全國范圍內的池塘養殖。目前,異育銀鯽“中科3號”已在江蘇、湖北、廣東和廣西等省建立良種擴繁和苗種生產基地。
李鐘杰表示,異育銀鯽“中科3號”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的池塘養殖,今年將有幾億尾魚苗游進湖北、江蘇、廣東、廣西和新疆等地10多萬畝魚塘。
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化
早在1984年,淡水漁業工程中心技術委員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等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魚,并建立了完整的轉基因魚理論模型和完善的實驗技術體系,由此拓展為魚類基因工程育種研究的新領域。
朱作言研制的世界首例轉基因魚被《科學年史》描述為20世紀初以來中國兩大重要科研成果之一。轉基因魚研究使我國在轉基因魚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前景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為轉基因魚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年來,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培育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生長速度快42%、餌料轉化率高18.5%的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鯉魚家系。轉基因魚高效的養殖模式,為首例轉基因動物商品化準入提供了充分的科學和材料儲備。
此外,李鐘杰帶領淡水漁業工程中心,以湖北省梁子湖群、洪湖等重點漁區為主要試驗示范區,組織了跨系統、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全面開展了黃鱔、長吻鮠、黃顙魚、鱖、河蟹、青蝦和中華鱉等淡水漁業的健康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
李鐘杰說:“維持淡水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體生態環境是關鍵。”淡水漁業工程中心以生態工程為水體污染治理的主要途徑,研發并形成了以復合垂直流為基本流程的人工濕地水處理新技術,促進人工濕地從研究到大規模應用,并走向產業化發展。
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將水質改善、水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優化、景觀建設融為一體,形成以水生植被恢復與重建為核心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將水力調度與生態修復有機結合,研發了以水質改善和水生態系統優化為主要目標的生態調水技術與方法。
中心科研團隊還提出了完整的受污染城市水體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集成方案,成功地在富營養化嚴重的武漢市漢陽地區月湖、蓮花湖和三角湖生態修復、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工程設計和建設中示范應用。
實行全方位開放機制
據李鐘杰介紹,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形成了在統一章程約束下自主經營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產業體系,通過滾動發展,積累資金,實行全方位開放機制,實現工程中心的技術、產業、人才及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目前,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建立了靈活多樣的經營開發機制。根據“小中心、大網絡”的發展戰略,淡水漁業工程中心通過科研成果入股、技術合作、技術入股、技術協作等多種合作方式,建立了與產業基地、中試基地合作公司和推廣企業的有機聯系。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淡水漁業工程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面向國內外聘請和招聘人才,并通過全員聘任制,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崗位目標制,實現人才的良性循環。
李鐘杰指出:“我們將人才隊伍和基礎設施條件作為工程中心研發能力的根本。建立技術水平高的技術人才隊伍和管理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隊伍,奠定了工程中心研究、開發和營銷的人力基礎;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來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