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制約因素
1 養殖技術落后
雖然黑龍江省鵝飼養歷史悠久, 但政府對鵝業的關注度不高, 科研及生產投入較少, 對先進技術的推廣也相對滯后, 加之傳統習慣、文化素質、認識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相當一部分養殖者飼養管理方式仍較為落后, 致使效益受損, 如今年雙城的某些商品鵝養殖者因欠缺技術、防疫意識淡薄、飼料使用不合理, 造成了成活率偏低、生產成本高、疫病發生、效益嚴重受損的結果。
2 產業化水平低
目前, 黑龍江省鵝業生產中各環節銜接不暢, 致使鵝業發展不能有序進行。 多年來, 省內養鵝從業者始終處于一種自我發展、摸石頭過河的狀態。 雖然擁有幾家龍頭企業, 如黑龍江對青鵝業、雙鴨山新洲鵝業、大慶合隆羽絨等已經具備一定的影響能力, 但其牽動能力均較弱, 而省內大多數屠宰加工企業仍是江浙、安徽的客商,短期行為強, 為獲取較高的利潤, 他們往往采取低價收購的方式, 使廣大養殖者利益受損。
3 疫病防控體系不完善
主要表現在一些基層單位專門從事鵝業技術的人員較為缺乏, 當疾病發生時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時的解決。 通過近年來的調查分析來看, 省內相當一部分地區的鵝尤其是雛鵝發病率仍較高, 部分地區尚存在著缺醫少藥, 甚至有病無藥的情況。 再者, 有的養殖者雖然已意識到了防疫的重要性, 但在實際應用時抱著僥幸心理漏防或不防, 使疫病的控制難度進一步增大。 尤其是未經檢疫的種蛋和雛鵝的無序流通, 極大地增加了疫病的風險和復雜化。 就目前而言, 能否嚴格而有效地控制疾病, 已經成為鵝業能否健康發展、鵝產品能否打入國際市場的關鍵所在。
4 繁育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 由于缺乏保種場和育種場, 無法進行有效的選育工作, 使一些地方品種整齊度差、優劣混雜、群體生產性能退化, 如籽鵝雖是世界優良高產品種, 但因保種工作的不足致使其嚴重退化。 雖然通過省內一些鵝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在品種(品系)的培育與推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我省至今仍缺乏適合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的優良品種和配套品系。
5 加工技術滯后
目前, 黑龍江省內鵝產品加工多是手工作坊式的, 屠宰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相對滯后, 深加工品種單一, 產品檔次低, 生產的產品大多是以白條、原毛的形式出售給南方深加工企業, 鵝肥肝以冷凍保鮮的形式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星級賓館和酒店, 并沒有得到經過精深加工所帶來的高附加值。 總之, 整個產業鏈銜接不暢, 分散經營,初加工產品品種雷同, 深加工程度低, 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 產品質量和種類與消費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6 發展資金不足
目前, 全省上下養鵝積極性很高或想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但由于資金緊張, 而當地的金融信貸業務又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 使一些熱衷于養鵝生產而又經濟緊張的人望而卻步, 即使黑龍江對青鵝業、雙鴨山新洲鵝業等一些大的規模養殖場也被資金缺乏的問題所困擾。
二 未來發展對策
1 應急對策
(1)加快科技興業步伐
由省內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承擔以市、縣、區的技術人員和養殖生產者為主要培訓對象的科技推廣與培訓工作, 重點是宣傳、推廣現已比較成熟的廣大養殖者急需的鵝業生產實用技術。 同時,急需支持科研單位開展“鵝種質資源創新與產業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的籽鵝種質資源優勢, 針對肉、絨、裘皮、肥肝等鵝產品開發利用技術開展科技攻關工作。
(2)加強疫病防控力度
由政府牽頭、科研院所實施開展有關鵝疫病防治技術的人員培訓工作, 同時對小鵝瘟、副黏病毒病、流感等疫病實行免費防疫。
(3)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采取多種方式解決農民貸款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扶持新洲鵝業、對青鵝業、合隆羽絨等龍頭企業在各地區建立穩固的養殖基地, 促進飼養、加工等行業發展, 實現鵝產業中各環節的有效銜接, 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形成完善的區域性產業化經營體系。
(4)建立良種繁育體系
加強支持科研院所對籽鵝等地方良種的選育、種質資源創新和不同品種間的雜交改良和品系( 種)配套生產工作。 加大對優良品種資源的保護工作, 采取設立專項資金、劃定保護區、建立保種場、育種場、給予良種補貼等方式, 對規?;挤N鵝場和商品鵝場給予貼息貸款。 利用現有的地方良種資源和引進的外來良種建立專門化品系, 在此基礎上, 在省內建立各品種的祖代種鵝場、父母代種鵝場和商品鵝場, 形成良種鵝三級繁育體系。
2 長遠對策
(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各級政府部門要注重加強總體宏觀調控能力, 深入貫徹執行國家及我省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條例, 結合各市、縣、區的實際情況, 制訂、完善與鵝業發展相關的法規體系與標準體系, 用以指導我省的鵝業發展。 在鵝業發展過程中, 各級行政主管部門也要密切關注本地區的鵝業發展動態, 尤其要嚴控省際之間種蛋和雛鵝的運輸檢疫關, 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拿出調整方案。 通過多方努力, 保證鵝業發展正?;?, 使我省形成以奶牛、生豬等主導產業為主、鵝等新興朝陽產業為輔的多種產業形式并存; 并且能夠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畜牧產業格局。
(2)建立區域特色養殖模式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 因地制宜采取多層次的發展策略, 實現鵝業區域布局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走好富有龍江地域特色的鵝業發展之路。如: 在齊齊哈爾、綏化等飼草豐富的西部地區鼓勵實行放牧養鵝; 在牡丹江、雞西等中東部地區鼓勵種草養鵝, 由地方政府劃撥飼料土地, 并提供一定金額的補貼; 在東部半山區鼓勵放牧加補飼養鵝, 短期育肥; 完全不具備放養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全混合日糧的養殖方式。
(3) 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
選擇有影響力的規模飼養場(如黑龍江對青鵝業、天農鵝業、新洲鵝業等), 作為現代生產集成技術的載體, 率先采取先進的配套技術和管理方法, 指定相關部門制定能夠與國際接軌的鵝產品質量標準, 實施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 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然后通過示范效應, 帶動區域性鵝產業發展。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省、市( 地)、縣( 市)及鄉鎮各級鵝業協會的功能和作用, 使其在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等廣大養殖者急需的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等方面發揮其應有作用, 爭取在盡短的時間內實現省內的區域聯合、 互動, 充分發揮其服務、 監督、協調、代表、自律、管理的職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