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畜舍,膘肥體壯的牛羊,滿臉喜悅的牧民無不彰顯著發展現代畜牧業給大草原帶來的勃勃生機。牲畜出欄數據逐年升高,衛生防疫工作穩步推進,暖棚建設有序開展,牧民收入持續增加,逐步告別“逐水草而居”生產生活方式的阿壩縣廣大牧民群眾正從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又一個新起點再出發。
在這個新起點上,生態理念被貫穿發展的始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細致地寫入規劃;在這個新起點上,草蓄平衡、水土保持的目標被層層細化,草場建設、草產品銷售逐年提升;在這個新起點上,處處洋溢著建設川西北生態經示范區的熱情。
牧歌里的生態強音
調購牧草種子336578公斤,完成人工種草22萬畝,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項目總投資1784.8萬元,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總投資326萬元……一個數據就是一個印記,見證著阿壩縣生態畜牧產業的發展,一個數據就是一個證明,其中透著阿壩縣推動川西北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建設生態草原,造福子孫后代”,如今,“生態畜牧”理念在阿壩縣已經深入人心。用現代理念改變粗放方式,用科學管理保護草原生態,在縣城主要街道及廣場,法制宣傳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鄉鎮活動中心及各大牧場,先進技術的培訓一次更比一次規模宏大。“畜牧科技進萬家”、藏漢雙語法規宣傳,單是今年上半年,阿壩縣就派出的宣傳人員達160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600份,受宣傳的人達到了3800人次。“講技術、重生態”的理念已經在群眾心中植根。
草興牧興百業興,山青水秀牧歌揚。在麥爾瑪鄉,阿壩縣牦牛現代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工程建設大幕拉開,主體工程已初具規模。基地規劃中,觀光放牧草地、四季輪放牧草地、人工飼草地合計達30000畝,養殖場也有100畝的規模。基地建成后,將采用“公司+基地+牧民”的經營模式,公司與牧民組成農民專業公司,公司投資建設牦牛科技飼養設施,牲畜品種改良與疫病防治,帶動牧民開展牦牛產業化經營,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改良生態環境。
站在縣城眺望南岸新區,大型機具的轟鳴,施工人員忙碌的身影,進出穿梭的工程車輛,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政府通過土地出讓的方式,在這里劃撥了50畝工業建設用地用以發展生態產業,這也讓新區從建設伊始就打上了生態的標簽。“高原牦牛肉因為其綠色生態在內地市場廣受歡迎,而以前因為深加工不足,市場拓展顯得力不從心,借著南岸新區建設我們已經開展定點屠宰場及牦牛肉深加工場的規劃設計以及生產所需的設施設備采購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阿壩縣畜牧局負責人馬桂榮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后,引進企業將提升生態畜牧產品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同時具備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生態牦牛肉加工提供了基礎條件,從而真正實現了產、供、銷的一體化、產業化經營模式,為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助力。
草場中的產業新生
廣袤的優良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堆放整齊的種子倉庫,現代化的農機設備……近年來,隨著阿壩縣“草產業”的穩步發展,當地群眾再不用為牲畜越冬飼草發愁。
牧草是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2007年,優良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在阿壩縣生根發芽,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項目建成后轉由公司化運作。從起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目前通過生產銷售草種、青干草獲得的收益不僅能滿足基地運轉,還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福音。
“以前最怕就是冬天,沒有充足的牧草儲備,很多牲畜會死亡,那可是我們一家人的收入來源呀。”對家住求吉瑪鄉索日瑪村的尚措來說,自打優良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建成運行后,家里牲畜越冬的壓力就減輕了很多。“到了秋冬季節,他們會把牧草送到村里,然后村里統一分發給我們。有了牧草,就不再為牛羊過冬的飼料操心了。”基地負責人黃明照告訴記者,目前,基地的牧草大多是免費發放給周邊牧民群眾,而基地盈利主要是依靠優良草種的銷售,按照每公斤12元左右的市場價計算,目前基地一年的收入能達到100多萬元。
而優良牧草種子繁育基地的效益還不僅于此,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圓了當地許多群眾的就業夢。來自龍藏鄉的三麥在基地從事看守工作,900多元的看守費加上抽空在基地務工每天120元的工資,這讓三麥每個月在基地工作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記者從基地的統計數據中了解到,目前每年在基地種子生產中可吸納4000工次本地農牧民臨時工,支付勞動報酬達60萬元,而今后隨著基地發展這一數據還將上升,基地建設的社會效益也將更加凸顯。
“現在我們年均收種已經達到150噸,可實現30萬畝天然草原草種補播的供給,項目區草原植被的覆蓋度明顯提高,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采訪過程中,基地負責人黃明照對項目發展充滿了信心,面對未來,基地還將力爭在5年的時間內實現草種、飼草生產翻番的目標,示范推廣人工草地建設技術,飼草料調制貯備技術,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