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豬肉產量最大的國家,生豬存欄數、出欄數和豬肉產量接近世界的一半。養豬看起來是傳統行業,實際是全球化的產業。因為不管企業和養殖戶愿不愿意,這個行業都已經“被國際化”。因為養豬成本最大兩項都已經國際化:一是飼料;二是豬種。
我國養豬成本已經超過美國,以至于有時進口美國凍豬肉也是平抑國內豬價的路徑之一。就此,牧原股份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曹治年說,養豬最重要的成本是飼料,即玉米、豆粕等,而國內玉米價格明顯高于美國。
在 發達國家,生豬行業也進入產業深度融合的階段。以美國為例,曹治年說,美國養豬行業已經發展到豬肉不賺錢、豬糞賺錢的程度。美國養豬企業一般在豬舍下建有 2.4米深的儲存池,儲存排泄物,待玉米、小麥等作物收割后,用大型機械設備將豬糞作為農肥全部施入農地,不進行其他處理。該模式將養豬糞尿作為肥料資 源,不但能節省了農肥的投入,還能發展有機農業,增加農場主收益。”
而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生豬養殖和消費國,種豬和飼料市場均缺乏話語權。我 國絕大部分商品豬種源依賴進口,本土生豬市場份額極小。美國、加拿大等幾乎歸集了優秀種源,我國目前生豬育種體系主要靠大型企業自己運行。接受證券時報記 者采訪的上市公司都坦陳,商業化規模養殖的種豬品種主要來自國外,我國大部分中小型養殖場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循環,即使是大型龍頭企 業,也難以避免。目前,各龍頭企業也都在育種環節發力,以期未來搶占市場先機。龍頭企業并非僅在于規模大,掌握行業游戲規則更為重要。生豬養殖業上市公司 均在種豬上花大本錢投入,牧原股份、雛鷹農牧、正邦科技等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