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屠夫,也許殺豬技術精湛,但未必是養豬能手;一個養豬能手能把豬養得肥肥壯壯,但未必能把豬肉賣上好價錢。在某個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胃口極大,恨不得頭尾包圓了,利潤一分不給別人。
借助農業產業化的東風,中國現在有不少屠夫不甘于當個殺豬匠,要搞轟轟烈烈的全產業鏈,從飼料、養豬、屠宰、肉制品加工到銷售,每個環節都想抓在自己手里。
全產業鏈是機遇還是陷阱?
通常上游、下游處于微笑曲線兩端,相對利潤率水平較高,中游農業生產環節利潤水平不高。也正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循著利潤的軌跡,開始向企業所在生產環節的上游或下游或上下游布局。
以“養豬第一股”的雛鷹農牧為例。有媒體報道,自2012年加快推進全產業鏈戰略后,雛鷹農牧經營業績便急轉直下,而全產業鏈戰略本是當初公司圖謀持續經營的一劑良藥。藥是不錯,但似乎熬煎的功夫不到家。
煎熬的功夫或許指的正是在于所有環節的深耕。打造全產業鏈需要在本生產環節獲得明顯優勢時,還要具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勢頭,并非一朝一夕成為“最大”、“最強”的企業就可以任意布局的。
自上市的幾年來,雛鷹農牧的業績一直不錯,2011年就實現凈利潤4.29億元,同比增長248%。但自2012年加快推進全產業鏈戰略后,公司經營業績便急轉直下。尤其是進三年來,雛鷹農牧在產業鏈上全面快速擴張,為發展埋下諸多隱患。產業鏈上下游業務不景氣,中游深加工卻沒有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優勢,再加上豬周期的影響,已經給雛鷹農牧的全產業鏈戰略,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雛鷹農牧上半年虧損1.47億元,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盡管不愿承認,雛鷹也終于不得不為了安慰投資者而在半年報中作出如下解釋:隨著產業鏈的逐步延伸,公司產品逐漸豐富,但是目前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仍主要來自于上游的生豬產品,生豬價格的波動對公司的利潤影響較大。
高大全的傳統慣性思維絕不能簡單地當做商業邏輯去指導企業的發展,否則,這些延伸出來的部分不僅會因為先來后到的基本秩序遭到市場的排斥,也會因為“城門失火”而殃及“魚池”。
按照全產業鏈思維,雀巢早就該去種植咖啡了,但雀巢只是派出農業專家指導農民如何種植出更優質的咖啡豆;中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灣仔碼頭也沒有去種蔬菜和養豬,而是強化供應商培訓,以嚴格的標準要求供應商提供放心的原料。
全產業鏈模式并不一定是大企業必須要走的路,經歷了全產業鏈之“痛”的農牧企業龍頭新希望集團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坦陳。或許,專業化才是企業長期穩健發展的更優選擇。
中國有句老話,“貪多嚼不爛”,運作全產業鏈或許不如聽起來那樣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