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全的傳統慣性思維絕不能簡單地當做商業邏輯去指導企業的發展,否則,這些延伸出來的部分不僅會因為先來后到的基本秩序遭到市場的排斥,也會因為“城門失火”而殃及“魚池”。
一個好的屠夫,也許殺豬技術精湛,但未必是養豬能手;一個養豬能手能把豬養得肥肥壯壯,但未必能把豬肉賣上好價錢。在某個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胃口極大,恨不得頭尾包圓了,利潤一分不給別人。
借助農業產業化的東風,中國現在有不少屠夫不甘于當個殺豬匠,要搞轟轟烈烈的全產業鏈,從飼料、養豬、屠宰、肉制品加工到銷售,每個環節都想抓在自己手里。
全產業鏈是機遇還是陷阱?
通常上游、下游處于微笑曲線兩端,相對利潤率水平較高,中游農業生產環節利潤水平不高。也正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循著利潤的軌跡,開始向企業所在生產環節的上游或下游或上下游布局。
以“養豬第一股”的雛鷹農牧為例。有媒體報道,自2012年加快推進全產業鏈戰略后,雛鷹農牧經營業績便急轉直下,而全產業鏈戰略本是當初公司圖謀持續經營的一劑良藥。藥是不錯,但似乎熬煎的功夫不到家。
煎熬的功夫或許指的正是在于所有環節的深耕。打造全產業鏈需要在本生產環節獲得明顯優勢時,還要具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勢頭,并非一朝一夕成為“最大”、“最強”的企業就可以任意布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