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生豬養殖水平整體落后于歐美等國,而且疫病頻發、豬肉安全和生豬福利更是給中國重重打上“落后”的標簽。相對而言,生豬養殖不像信息技術產業或工業一樣,有難以突破的許多技術障礙,它的差距更體現在養殖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的細節方面。由于環境的差異,雖然國外的養殖經驗不能照搬,但思想和觀念可以改變,特別是觀念的提升會帶動養殖水平改善,本文主要通過介紹國外養殖經驗以供借鑒。
豬只品種選擇
說到生豬疫病防控,歐洲養殖者首先考慮的不是想當然的疫苗和藥物,而是動物品種的選擇。在不同自然環境下,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口感、肉料比、抗病性的品種。如在嚴寒地帶,氣候寒冷多變,此時排在首位的是抗病性,其次才是肉料比等等。
豬只品種在最原始的養殖方式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比如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豬品種,在引進現代規模化養殖后,過于依賴國外引進的豬品種,全國從海南到黑龍江,可能飼養同一個品種的生豬,顯然,這對減少疫病發生有害無益。
合理而均衡的營養,適宜動物的生存環境
合理而均衡的營養是指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飼料;適宜的生存環境包括潔凈的水源、空氣、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活動空間。這兩方面在提升豬只自己的抗病能力方面是不容忽視的。
通常,在舒適環境中健康生活的豬,其抗病能力比在亞健康狀態下生活要高。比如在北方冬季,保溫和通風往往難以同時保證,如果為了保暖而緊閉門窗,豬只長時間生活在污濁的空氣環境中,顯然更容易患呼吸道疫病,這些環境問題是藥物控制不了的,只能靠改善飼養環境來改善。同時,對節約醫療保健成本、提升豬肉安全均有著重要影響。
為了改善豬只的生存環境,美國的大學等研究機構細致地研究了豬舒適生長的需要,提出有效環境溫度的概念,即豬真正感覺到的溫度,是氣溫結合風速、濕度、群體大小和建筑材料隔熱性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數學模型,確定了不同階段豬所需要的溫度、通風量等技術參數。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有法律規定,新建豬舍的豬糞不能儲藏在漏天。以上種種,體現出美國在養殖環節對細節的關注以及把養豬當成一門科學的務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