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養鵝業內外環境的變化
臺灣原養鵝協會秘書長李鴻忠指出: 近年來養鵝業外在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開始倒逼產業轉型升級。1 生產結構存在先天缺陷鵝有產期限制, 一般產蛋期只有 6~ 7 個月 , 很多飼養場為了提高效益往往加大飼養密度, 造成疫病多發; 禽舍設備簡陋, 大都是副業經營, 沒有長遠發展眼光; 飼養者普遍缺少養鵝經驗與技術, 在道聽途說狀況下, 鵝苗不是病死的居多, 反而是用藥過量致死, 其次為保溫不良或營養失衡導致的損耗居多, 因為養幾百只鵝與幾千只鵝或上萬只鵝是不同概念。 此外, 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2 規模化生產制約因素多目前種鵝場種鵝在養數量普遍不多, 而且自有種鵝少, 大都是根據其需要從外面調蛋到場里孵化后再出售, 導致質量不一, 育成率不高, 體型大小不一。 此外, 各品種相互雜交情況很多, 如需增大飼養規模, 就需要一次增大種鵝族群, 但要找到體型整齊的留種種鵝難度大, 這種狀況很不利于規模化生產。3 外在環境變化日益明顯連續兩年的 H7N9 病例, 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已逐漸關閉城區附近的活禽市場, 家禽以(冰鮮或冷凍)屠體方式進入都會區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交通的繁雜與氣候條件及防疫考慮, 運輸費用高漲與風險漸漸不利于遠程活體運輸。 人事成本增加人口老化與缺工嚴重, 再加上工資的飛漲, 現有工作環境及待遇要想爭取年輕人來工作有很大難度, 除非實現設備現代化、環境合理化。 目前養鵝業微利時代已來臨, 市場競爭會越發激烈。
二 經營管理思路的轉變1 養鵝業要走獨特經營之路揚州大學動物學院院長王志躍教授認為: 現在國內養鵝業很少有大企業出現, 以前一些大企業紛紛倒閉了, 其原因并不一定是技術問題所致, 經營理念也很重要, 如果按雞、鴨的經營管理思維去發展養鵝業,就容易出問題, 養鵝業有自己的獨道之處, 要在適度規模基礎上找到適合養鵝業的發展之路。2 養鵝業要找準市場定位陳永水指出: 發展養鵝業首先要做好市場細分,不能走雞、鴨養殖的路, 因為鵝的生產和消費都有區域性特點, 所以要立足當地市場發展養鵝事業, 做到精耕細作。在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袁正東看來, 目前養鵝業市場集中度低, 發展機會大, 企業首先要摸清行業整體情況, 包括國內外發展情況、區域市場和企業情況, 在此基礎上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充分了解行業政策、市場狀況、技術實力、資金投入、管理水平的條件下, 做到明晰的企業定位, 這樣才能避免盲目發展。3 要為規模化養殖做好準備在李鴻忠看來: 未來鵝業規模化養殖是必走之路, 要及早培育出可量化生產的品種, 加速改善鵝苗供應體系, 加大養鵝設備的投入, 積極主動應對從業人員短缺的問題, 目前養鵝業做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專業人才短缺, 大企業都會遇到人才瓶頸問題。 產業發展首先是做精, 要追求精致, 不能與雞鴨產品爭價格; 其次是做強, 要經得起市場考驗, 讓消費者放心產品的質量; 最后才是做大, 在做精和做強的基礎上事業自然會做大。產業的問題要靠自己解決, 因為只有我們最懂這個產業, 最有能力提出解決方案, 其它方面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要把養鵝產業做大, 從目前形勢來看, 必須實現產業鏈水平分工, 突出各自的優勢, 然后再結合起來, 這樣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都可以有效解決, 因為沒有人能掌控一條龍生產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