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養豬業會朝著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我的觀點不一樣,小散經過市場的篩選后會更加堅定他們的地位,只是經營模式發生改變,我來大膽的猜想一下未來小散的經營模式:
若干年后的小散,應該稱呼為家庭農場,在一個地區內以深度合作的形式存在,由地區自發形成的養殖合作社來維護養殖秩序,形成良好的養殖環境;養殖協會負責新技術的引進、養殖技術的培訓,為下屬養殖戶挑選優質的種豬、飼料、設備、疫苗以及貯備應急基金和技術骨干,對外偵查整個生豬市場的行情和疫情狀況,并及時引導下屬養豬人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對外承擔起豬中介的工作和維護養殖戶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所有的市場和行政方面的工作由養豬協會承擔起來,養豬人只要養好豬就行了,為了更加便于調控和生產,養殖戶也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養豬人不再獨立完成整個系列的養殖過程,有人專業養公豬,提供豬精液;有人專業育種;有人專業養母豬,為下游的育肥場提供仔豬,剩下的就專心育肥出售生豬了。這樣各司其職,專注于養殖環節中的某一個方面,形成良好的養豬生態圈。
之所以這樣猜想,請聽我說說理由:
首先說說利潤問題。中國有龐大的豬肉消費市場,對應著龐大但不規范的生豬養殖市場,從近幾年的發展形勢來看,畸形的生豬價格必將導致養豬走向微利化,在微利化的情況下怎樣保證養豬人的合理利潤就是一大問題。目前的對于大多數散養戶來說,飼料價格高、疫苗獸藥成本高、養殖水平低、環境污染大、資金鏈緊張等等問題都不是一家兩家豬場自身可以解決的。
第二是養殖風險。疾病風險、市場行情風險、地方環境衛生風險接二連三的出現,眾多的信息爆炸式的沖向養豬人,讓養豬人在擔驚受怕的過程中難以及時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生豬從種豬到生豬出欄周期太長,不便于調控,最好的辦法就是縮短單個養殖戶的飼養過程,將市場風險分散開來,及時做出應對措施,,不同養殖戶飼養不同階段的豬,即降低市場風險,也利于生物安全的控制。這就必須要有一個養殖戶信得過的組織來協調了。
第三是養殖技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才能將工作做得最好,養豬也一樣;養豬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知識和技術積累,用科學的精神、精細化的管理才能生產出最大的效益。但是看看現在的養豬人,每天需要應付各種企業的人員,參加各類會議;有時候還需要跑跑關系;早晨擔心飼料價格、中午擔心生豬價格、下午擔心疫情動態,吃飯還在想著經銷商的欠款,晚上睡覺做夢夢見豬場被拆了…怎么可能養好豬。
最后就是核心環節養殖合作社。目前很多地方都成立了養豬合作社之類的組織,但是并沒有起到應有作用,有些養豬合作社的門匾上都蓋上了厚厚一層灰,有名無實。主要原因還是這類組織并沒有得到養豬人的信任,沒有對養豬人的生產過程起到大的幫助,自然無法起組織引導作用。
在我的想法中,養豬合作社在未來需要承擔起地方生豬市場中除生產之外的所有工作,由養豬人自發組織形成,類似于西方國家的議會,下屬專管市場、行政、技術和基金等人員或者部門:
市場部一方面負責提供優質廉價的生產資料來源,把握最新市場動態,比如通過網絡高性價比的飼料,引進高性能的種豬,同時在下游打通生豬銷路,節省養殖成本,將生豬賣出最高的價格;另一方面合理規劃好整個地區內的養豬布局,根據市場行情來做好地區生產計劃和引導,保持地區養豬市場的穩定。
行政部做好生豬保險和政策服務方面的工作,協調豬場與地方關系,維護好環境衛生。
技術部門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為豬場提供技術指導和豬場培訓服務,做好大環境下的生物安全監測工作。
基金部門為豬場發展提供資金來源,同時協助豬場做好資金規劃和預算管理,從財務上分析豬場的投入和產出比,提高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