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養豬大國,有幾千年的養豬歷史。改革開放前,中國養豬業一直傳承著分散的養殖方式,實現著自給自足;進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養豬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逐步使用機械化代替手工操作,到實現工廠化養豬生產工藝,期間,先后出現了一批規模化養豬場。
特別是2007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養豬業發展激勵政策,促進了中國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農業部2013年統計,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已經達到50%以上。據2014年國家統計公報,2013年底全國生豬存欄47411萬頭,豬肉產量5493萬噸;據農業部網站,2013年年底全國存欄能繁母豬4938萬頭;據中國種豬信息網統計,2013年全年進口種豬17656頭。2013年以來,溫氏、中糧、正大、雛鷹、揚翔等企業在東北、西北建設一大批生豬基地,形成了一批養豬業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幾千年的養豬歷史所孕育的散養戶也并沒有因此消失。中國養豬業形成了散養、中小規模、龍頭企業發展并存的格局。
由此,出現了生豬生產產量不穩定,生豬生產沒有與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標準化規模飼養程度低,信息監測預警調控滯后等現象,加之生豬生長周期性的影響,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但是隨著養豬規模化的比例逐年提高,這種周期逐漸被打破,從近三年來的生豬價格我們可以看出,養豬業逐漸轉向了薄利時代,2014年成為近三年以來虧損最嚴重的一年,中國養豬業產業結構也在經歷著洗禮。
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實現著超高速的跨越式發展,但與此同時也留下了資源消耗過快、生態惡化、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等后遺癥,很不利于今后中國經濟的后續增長。面對全球的經濟疲軟、國際競爭環境惡化,中國再一次把經濟結構調整放在首要位置,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的經濟結構調整期,中國的養豬業也隨之進入新常態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養豬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種豬品種上看,中國的規模化豬場幾乎都是國際通用品種豬:杜洛克、長白、大白豬,2008—2013年間共進口種豬63388頭。從發展高生產力水平養豬業上來說,我們國家的地方品種豬沒有競爭力,我們要發展高生產力水平就要源源不斷從國外進口種豬。
從原料上看,2013年玉米1—12月總進口量326.5萬噸,大豆1—12月總進口量6337.5萬噸。我們只有18億畝耕地,如果不進口原料,僅大豆的每年需求量就需要5億畝耕地,因此我們還要大量進口糧食。目前,我國從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多國進口原料,預計2020年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從成本上看,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現在規模化豬場生產1kg毛豬成本要在14元,而美國、法國等養豬發達國家原料成本相當于中國的70%,加上他們母豬年生產力水平高,豬肉生產成本就必然低于我們。
從豬肉產量上看,每年都在5000萬噸以上,由于生產環節不透明、貿易壁壘等原因,生產的豬肉幾乎都是靠國內消費。由于消費不暢,出現了最近幾年養豬虧損局面。
我們使用國外種質發展養豬生產,我們又要受到國外優質豬肉的貿易沖擊,我們又要大量進口玉米、大豆去飼養我們的豬只,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正在走高,我們的環保壓力又如此沉重,建立自貿區后國際間產品可以在自貿區內流動,養豬產業格局必將打破,養豬市場必將重新洗牌,中國養豬業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革。
2014年是中國豬業變化巨大的一年,我們在幾次品牌展會上都可以看到,參展的民族企業越來越少,無論在種質、設備,還是飼料及添加劑都是以國外豬業企業為主導,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2014年11月,在北京成功召開了APEC會議,其主要議題是在成員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會談,雙方共同確認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于2005年4月啟動,在開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亞對中國所有產品關稅最終均降為零,中國對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這標志著APEC自由貿易區的起航。面對國內外養豬生產條件、生產效率、養豬成本等方面的差距,自貿區的建立對中國養豬業產生的沖擊也會很大,未來中國養豬業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加上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養豬成本較低,從而形成了低廉的豬肉價格,即使從國外進口豬肉扣除關稅等價格影響,與我們國內相比豬肉價格也很占優勢,這令國內許多有識之士很擔憂,如果在行情不佳之時,再引進進口肉,對我國豬肉市場不管是養戶心理還是市場價格都會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應,不利于中國豬業的健康發展。
最近還有很多聲音,比如美國預計2015年豬肉產量在增加,葡萄牙要向中國出口豬肉,中國要從保加利亞進口玉米等,我們養豬業要持續發展,中國養豬人要重樹信心,中國豬業要重樹尊嚴。我們必須居安思維,深刻反省,民族豬業的春天何時可以到來?中國豬業核心競爭力在那里?我們如何對待這樣國際大環境的新常態?
第一,發揮地方品種肉質優勢。中國地方品種肉質優勢明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追求最大的生產效率,解決個人吃飽肚子的問題。現在不同了,中國人開始追求高質量生活。需要肉質鮮美的優質豬肉。我們可以利用外來品種和地方品種雜交,獲得生長速度適中,瘦肉率中等,豬肉風味、營養上層的優質中、高檔豬肉。
第二,發揮地方品種具有耐粗飼、節糧優勢。中國地方品種表現出明顯節約糧食優勢,我們可以開發麥麩、酒糟等飼料資源,雖然生長速度慢些,但綜合經濟效益并不低。
第三,發揮地方品種抗病力強、抗逆性等優勢。面對外來品種全球豬病泛濫的局面,中國地方品種表現出極大優越性。
第四,大力倡導家庭農場養豬。我認為,中國養豬業發展方向是家庭農場。理由一,家庭農場規模小,轉型容易,有活力,創新能力強,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工藝。理由二,大型企業一旦進入養豬行業,當行情不好時,進出兩難,只能等著虧損。為什么國家重點扶持種小企業也是基于這個道理。理由三,因為,畜牧法規定農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養豬,這就是中國養豬業沒有門坎,誰都可以養。理由四,家庭農場更容易處理糞便帶來的污染,而大型企業處理起來很難。理由五,家庭農場成本低,大型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理由六,解釋一個誤區,認為家庭農場技術落后。經過多年生豬遺傳改良,農民已經掌握現代育種與繁殖技術,包括飼料配合技術,疾病防控技術,況且還有很多專業化公司服務,可以幫助農民制定選配計劃,甚至將來誕生獸醫專業公司,職業獸醫負責免疫。因此,有理由說,中國養豬業的未來是小規模企業!
第五,提高養豬生產競爭力。我們要盡最大努力通過控制疫病,強化管理等手段提高養豬生產效率、增加產出。通過養豬設施、設備改進,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和養豬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來武裝我們。
第六,加強行業的自律,重拾消費者信心。中國民族豬肉品牌的樹立,不僅需要養豬管理者樹立行業自律的理念,從自身去嚴格管理嚴格生產,打破養兩樣豬,與消費者吃不同豬肉的格局。同時也要重拾消費者對中國養豬業品質的信心,逐漸將中國品質、好吃的豬肉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