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大型商超的牛肉零售價格普遍維持在每公斤60元左右,而同期的澳大利亞牛肉折合人民幣零售價卻在每公斤35元至40元之間。
澳大利亞牛肉的價格為什么如此之低,優勢得益于澳大利亞遼闊而豐富的牧場資源和散養模式之下的低成本。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進口澳大利亞價廉物美的牛肉,是件好事。但是,畢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消費者需要提高生活質量,完全依賴進口是有很大風險的,我們還不能徹底放棄肉牛養殖這個產業。那么短時間內能夠使國內養殖成本降低,肉牛價格降下來嗎?也許并不現實,那么我們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伴隨著農機大發展的這些年,我國的肉牛存欄量也從1億頭左右銳減到目前的6000萬頭,原本用于使役的黃牛、水牛和牦牛淡出農村生產,進而被大量屠宰;而與此同時,城市人口增多,牛肉消費量成倍增長,供求出現嚴重失衡,與豬、雞不同的是,牛為單胎繁殖,數量短時間內沒有大幅增加的可能,于是就有了牛肉短缺和牛肉價格的翻番式增長。
人們印象中的國產牛肉低價格時期,在生產環節中隱性的成本被忽略,由于使役性黃牛、水牛和牦牛大多為農戶一家一戶散養,人工、場地、飼草(料)等費用在這些牛退出役力被屠宰時并未計算在內。所以一旦肉牛存欄量被市場消化殆盡之后,支撐牛肉消費市場的主力只剩下商業化養殖的肉牛時,人工、場地、飼(草)料等成本便一朝顯現,牛肉價格便順理成章地被推高了。
與發達農業國家相比,因為我國養殖模式的落后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加劇,使中國的肉牛養殖業走的是與發達農業國家截然不同的路,在國產牛肉的價格反映上,就是從2008年30元/千克開始,6年的時間就一路飆升到了現在的每公斤60元。
回到散戶散養狀態上去可以嗎,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這么做,無非是是第二個養豬業的翻版,因為產業鏈不完整,斷裂嚴重,并且由于投入更大的緣故使養殖風險成倍提高。
我們也看到有比較清晰發展思路的地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下陽信縣的做法,當地把肉牛皮革業作為全縣第一主導產業,帶動農民積極從事肉牛養殖業,先后發展、完善了黃河犢牛繁育合作社、魯北肉牛產銷合作社、魯陽犢牛繁育合作社等10個規模養牛合作社,形成了“養殖戶+合作社+規模場+飼料廠+加工場”的產業鏈條。
在市場條件下,像信陽縣這種做法是找出了這個產業鏈條中附加值比較高的項目,并將其做完整,產業鏈條越完整,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并由于資源分配均衡,利潤點分布多,就不擔心單一產品價格的波動帶來行業的風險。因而獲得主動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