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都區中興街道,提到鹽城蘇太豬擴繁場,人們都夸老板徐炳玉聰明、能干、有膽識。同樣是養豬,別人受不起市場的折騰,而他卻闖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生態循環養豬之路。
近日,記者來到蘇太豬擴繁場。
徐炳玉的家,靠近擴繁場大門。家的后面,是飼料庫和加工間,前面和西面是豬舍。豬舍往西,是一片林地和魚塘。放眼望去,就知道這一幢幢豬舍有了些年頭,但排列整齊。無論是通往各豬舍的小道,還是豬舍內部,都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各幢豬舍飼養的豬,大小規格各異。在擴繁場的西南角,是沼氣發電間。
帶領記者參觀后,徐炳玉介紹起他摸索出的一套養豬訣竅。他介紹,蘇太豬是我省培育的第一個瘦肉型新品種,“好養、好賣、好看、好吃”,如今,他飼養的母豬由當初的103頭發展到350頭。由于母豬數量不斷增加,有時一天能有幾十頭母豬同時生產。為了提高豬仔的成活率,徐炳玉給母豬買來了產床,建起了恒溫室,豬仔的成活率一下子就提高了。目前,該場的豬仔成活率已高達95%以上。
“自繁自養的豬,關鍵在于節約成本,豬仔遺傳病少、抗病性強。如果去別的地方買,豬仔的價格都偏高。如果自己繁育,就可以把這一部分錢節省下來。”徐炳玉根據豬的不同生長期,按照配方自己進行飼料配制加工,不但質量有保證,還能節省不少錢。
徐炳玉說,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豬場糞便,減少環境污染,2012年,他獲得了政府專項扶持資金,自己又投入一筆錢,建起了沼氣池,有可容300立方米的發酵罐和貯氣罐,還有一臺20千瓦的沼氣發電機組,同時購買了一臺備用的3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這樣,豬場的糞便得到了有效利用,環境衛生也大為改善,豬的大量排泄物經發酵后轉為沼氣,用來做飯、燒菜和發電,極大地節約了養殖成本。昔日這些讓他頭疼的廢棄垃圾,如今變成了新能源。他還說,就是那些沼液,也能變廢為寶,用做餌料養魚,這又能“賺”上一筆錢。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徐炳玉已累計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存欄可達400頭優良種母豬的繁殖基地,而且還成了全省畜牧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和江蘇畜牧學院的科研實習基地。